每當空氣變差,外出是否感到鼻子及喉嚨痕癢、咳嗽?別看輕這些細微的身體變化,空氣污染物隨時致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室外空氣污染每年奪去約三百萬條性命。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四年前更將室外空氣污染列為「人類致癌物」 ,屬於致癌性最高的第一類別,與石棉、紫外線和煙草同級。
空氣污染看似無形,但有多項研究指出,微細懸浮粒子(PM2.5)濃度越高,死亡率亦會相應增加。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曾發表一項研究,追蹤全港六萬多名65歲以上長者,發現發現他們的居住地,若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的PM2.5,自然死亡率增加14%、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22%,腦中風死亡率更會增加24%。
PM2.5是指空氣中直徑少於2.5微米的物質,可以經氣管、肺部,甚至可穿透口罩,進入身體,引發不同疾病,是對健康影響最大的污染物之一。現時世衛訂定的PM2.5標準,每立方米的濃度,年平均不應超過10微克。不過,香港環保署訂立的上限遠較世衛寬鬆,可達35微克。而全港16個監測站,去年PM2.5年平均值全部超出世衛標準,其中銅鑼灣監測站更高達32微克,是世衛標準三倍多。同樣影響健康的二氧化氮(NO2),去年亦有13個監測站超標,設於路邊的銅鑼灣監測站,年平均濃度高達89微克,是世衛標準的兩倍多。
空氣污染嚴重,更會造成經濟損失。港大推出的「達理指數」,每日實時計算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包括以留醫床位日數、求診及交通成本,計算直接醫療支出,以及因生病或提早死亡而缺席工作,按日薪中位數及就業率等計算生產力損失等 。單計上個月,本港空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十九億港元,而今年損失最高的是三月,高達二十六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