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零售業的黃金檔期,商戶法寶盡出吸引顧客消費。由踏進商店門口,到貨架上的產品擺放、折扣優惠、直至付款一刻,均有重重古惑招數,務求要消費者大破慳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營銷智庫顧問魏秉源指出,節日氣氛濃厚,加上年尾有雙糧及花紅,均會影響市民消費意欲,「出手會爽手啲」,要抵抗誘惑,避免不必要消費,首要理性先行,列出購物清單,並教路由進入店舖至踏出店外,如何抵抗四大促銷關卡。
第一關:商店門口
魏秉源指,商家會以光線、氣味及音樂等元素,以感官刺激來吸引消費者走入店內。光線美化效果最為常見,街市豬肉檔及牛肉檔亦會使用紅色燈光,令肉質看似較新鮮;珠寶店則以強光照射,令鑽飾更為璀璨。
香氛氣味亦能吸引消費者走入店內,市面有服裝店所用香薰,氣味怡人更有網民特地查詢來源。至於音樂方面,臨近聖誕,不少商店會選擇播放聖誕歌,歡樂氣氛亦可帶動顧客消費意欲。
市場推廣學有一種手法名為「Lose Leader」(招徠定價),即降低少量商品價格,甚至以成本價出售吸引顧客入內。惟顧客進入店後,卻可能購買了其他貴價產品。商店在促銷同時,亦可因低價而增加知名度,「賣平啲做到人流,好過賣廣告」。
第二關:折扣優惠
當顧客走進店內,不少商店的貨品定價,均以「9」字作尾,例如199元或299元。魏秉源指純粹捉著消費者的心理,誤以為售價格不逾200元或300元,感覺較為便宜,「整數就會覺得好貴」。商家有時亦會將平貨及貴貨擺放在一起,令消費者誤以為平貨附近的產品,亦必然抵買。
商店提供的優惠五花八門,譬如購物後回贈現金券、買一送一優惠、買兩件有折扣等,其實均屬「多買多送」式優惠。他指,商店賣貨越多,越能向供應商取得折扣優惠,故提供的優惠便以「買得越多、優惠越多」為主,希望能盡量散貨,在年結時亦不用因囤積貨品而花費時間盤點。
他提醒,對消費者而言,其實直接的拆扣優惠是最抵,「你一定買到啱嘅嘢」,因為多買多送式優惠,未必有實際需要,例如第二次購物才能使用的優惠券,屆時未必有適合消費者的產品出售;又或購買兩對鞋子有5折優惠,屬於捆綁式銷售,「你係咪真係需要兩對鞋呢」。
他又提到,網上購物有「秒殺」限時優惠,以遊戲形式吸引消費者,看準消費者「要嬴」的心態,當無法成功購買,便心有不甘地繼續去搶購,「咁就中招喇」,容易購買了多餘的產品。其實實體店亦有限購,在指定日子為部份商品進行優惠,又或限量出售,均屬於推銷手法,「令人覺得唔買就好似損失機會」,同時會令消費者失去格價的時間。
第三關:更衣室及產品示範
看中了目標商品後,服飾可能要試身,部份服裝店更衣室鏡子經過調教角度,令身形更為修長,又或以燈光修飾瑕疵,增加顧客購買意欲。
產品示範是另一個吸引消費者掏錢的因素,「講到好犀利,一定要買咁」。他指稱,部份產品示範可能有「做媒」成份,以羊群效應吸引消費者,亦有機會誇大產品好處,「講到百搭嘅」,但實際可能需在特定環境下才有用。
第四關:收銀處產品
來到付款一刻,接近收銀處位置,亦會擺放商品,大多屬於非必需品。有商店在排隊付款的位置,更會沿著人龍擺放一系列產品,不放過任何一個推銷機會。他稱這類產品大多屬於「心血來潮」便會購買的產品,只要仔細格價,比較其他店舖,便會發現同類產品若放在收銀處售賣,售價有機會較高,「即係你買糖食,你唔會考慮格咁多價架嘛,好多時係呢啲細眉細眼賺你好多錢」。
精明消費要點
1. 購物前準備購物清單及預算
2. 保持理性,只購買有需要的產品
3. 勿貪小便宜,應精明格價,貨比三家
4. 商店及品牌是否有保證及保用
5. 別盡信商家,有些產品未必對自己有用
6. 減價優惠以直接折扣最抵
7. 以信用卡消費需小心,分期付款屬於向銀行貸款,產品有問題較難追款
8. 小心羊群心理
資料提供: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營銷智庫顧問魏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