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兩年 傘兵區議員贏街坊信任

深耕兩年 傘兵區議員贏街坊信任

【本報訊】2015年區議會選舉,名不見經傳的傘兵遍地開花,接連擊敗建制派老手,為陰霾瀰漫的社會帶來曙光。傘兵上任兩年,究竟是成功深耕細作,還是曇花一現?《蘋果》訪問了三名傘兵區議員,講述「做區」的苦樂。
記者:黃翠儀

黃學禮稱區議員的工作令巿民更明白他的理念。王子俊攝

黃學禮 凌晨接求助電話

後傘運時代,政治氣候曾湧現新景象。2015年區議會選舉多了很多新面孔,當日以22歲之齡當選為最年輕「區佬」的黃學禮,曾被不少街坊認定是「搞事黃絲」,如何打動街坊?「做咗兩年唔少跟進地區議題、投訴我都有做,起碼街坊睇得出你係做嘢先啦……𠵱家冇乜人會話我落區搞事,係有改變嘅,比起啱啱開始改變都唔細」。

力阻建制亂提議案

現年24歲的黃學禮在中大政政系畢業,來自傘後組織「沙田社區網路」,沒有政黨支持下,靠開街站擊敗盤踞沙田松田區16年的公民力量鄧永昌。新手第一個難題就是尋找辦事處。黃初期開設「流動服務站」,花半年才成功租用現時議辦,但位置偏僻引來街坊抱怨,「所以我都係擺街站多,擺出街仲好,啲街坊搵得到我,議辦我用嚟擺嘢多」。
日久證人心,落區確帶來轉變,至少令人明白其理念,「佔中之後,好多人覺得你落嚟一定係搞事呀、暴民呀,到𠵱家(街坊)就冇乜呢啲睇法;初頭多數人都唔理你,而家唔少人認得自己,街坊有唔同政治立場,盡量同佢哋解釋,求同存異啦」。
外表較成熟亦變作優勢,街坊愛稱呼他為「黃議員」,「以前啲議員可能有個會面時間,而家街坊一個電話一個WhatsApp就搵到你;一日平均都有20幾個電話,有突發事會多啲,試過有噪音投訴,凌晨2、3點都收到電話,會盡量去做」。
沙田區議會泛民和建制議席比例是19比20,看似「唔夠票」,他則認為有一種制衡作用,「因為知道要傾好耐,或者阻力好大,佢哋都唔敢亂咁拎啲爭議性議題上嚟」。

徐子見 落區助隱蔽長者

兩年前傘運後首屆區議會選舉,不少政治素人出現令建制派措手不及,其中徐子見成功「拔根」,令連任六屆的民建聯鍾樹根落選,吸引逾百人到鍾議辦外開香檳放禮炮、高唱徐小鳳名曲《喜氣洋洋》。現實並非童話,大結局後故事未完,徐子見先是申請辦事處碰壁,區議會內亦目睹對家如何仗着人多「夾硬嚟」。五十而知天命,他自言「冇時間灰心」。

兩年未見過鍾樹根

落選後聲稱「繼續地區工作」的鍾樹根,徐子見說從未在區內見過對方,一夜成名而港人善忘,看熱鬧的人群散去,而區議員工作着實吃力,徐更是誇張地每周辦一次活動,「一般係一、兩個月搞一次,我助理有時都呻幾句,叫我唔好咁黐線」。平日忙於解決居民疑難,全因老樹盤根的社區,原來問題一大堆,「做落先知有啲隱蔽長者」。
區議會非建制派一直處於劣勢,建議被輕易否決,「開頭係會好激氣,唔好玩啦咁樣點做到嘢?」上任後和政府部門交手,他已發現處處荒謬,例如房屋署起樓連在起甚麼也不告知附近居民,「我問咗一年都仲未有圖則」。議會外亦不輕鬆,他試過「banner掛咗出去就唔見咗」,直言非建制派橫額常遭惡意毀壞,部份「直情係溶咗」;租用場地因不熟悉規矩被DQ,未來一年不准租用,但他沒有灰心,「做到幾多得幾多,一步步去解決」。
「但你話有冇一刻後悔(參選)?又真係冇喎,反而係開心……其實4年改變唔到好多嘢,可能要好長好長時間先改變到少少,但我覺得係好事」。其辦事處得來不易,鍾樹根落選後,以黨友黃定光作租用人令徐不能優先租用,徐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房署今年10月終允改善安排,令「永續辦事處」的荒謬局面告終。縱然問題不會朝夕間解決,前路難行,但總比停在原地甘心。

徐子見在議會內外經常碰壁,但坦言無時間灰心。
邱仲權攝

徐子見需暫設「外勤辦公室」。

鄺葆賢 令街訪認識議題

鄺葆賢於2015年夥拍游蕙禎參選黃埔選區,游以300票之差落敗,鄺則當選黃埔西區議員,以數十票之差打敗時任區議會主席劉偉榮。居民反應最能反映現實,兩年過後,她看到社區甚至整個香港面對的問題癥結,不是街坊有否立場,而是如何令議題有存在感,「講真,支持同反對嘅人,遠遠少於唔知道嘅人」。
新手上任,最能發現舊有做法如何不合理,亦自覺有責任持續反映情況,「例如政府冇一個archive記錄有啲咩諮詢工作做緊,如果延期都唔會話返畀咁多個party知,呢啲其實都係可以改善」。大白象之外,社區亦充斥小白象,但礙於議席比數無力否決,「區議會唔係做唔到嘢,如果真係夠人數,好似觀塘個噴泉唔會上到立法會」。

高鐵宣傳片 市民信十足

鄺葆賢形容,區議員位置遠較一個地區組織多資源和監察權力,即使普通如政府熱線1823,對議員投訴的處理方式亦不一樣,「要限時限刻一定要覆你,唔會石沉大海冇回應」,議題亦不會在社區輕易「被隱形」,因會議上一切有錄音記錄,「你提出咗問題人哋就要跟進」。
走入社區,最大問題並非居民間各有立場,而是很多人根本連議題也未認識。以高鐵通車宣傳片涉誤導港人為例,道理易懂,「但係好多人對開站係唔知乜事,好多龐大機器講48分鐘去到廣州,佢哋真係會信㗎喎」。
本職醫生工作繁忙,每月總有數天「直踩」,下班後直接由醫院出發開區議會或回議辦工作,珍惜與街坊相處時間。不時擺設公民街站,將公共議題融入活動,目的或許只是簡單如令公眾得知議題存在。

鄺葆賢不時設街站,珍惜與街坊的相處時間。何家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