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健籽】冬至養生 糯米小麥麩暖脾胃

【科健籽】冬至養生 糯米小麥麩暖脾胃

【科健籽:養生食經】
俗語有云:「冬大過年」,但「冬至」這個節氣為何會大過「立春」呢?香港人很多都保持了「做冬」這個習俗,以前多數全家團聚在家吃晚飯,菜餚實不遜於年夜飯呢!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倒數第三個,跟着便是「小寒」與「大寒」,在北方,「立冬」之後天氣越來越冷,到「冬至」這個節氣時,天氣已經寒冷到了極點,用卦象來表示這個現象係「坤」卦,六爻都是陰肴;物極必反,在純陰的時候,陽氣會慢慢升起,由「坤」卦轉為「復」卦,但因為陽氣極度微小,所以古時冬至日會關閉城門,商旅都要休息。「至日閉關,商旅不行」,《易經》復卦。係因為要令剛剛生發的陽氣得到保護。
在冬至日,北方習俗多吃餃子,在香港多數家庭都會「做冬」,菜餚比平時豐富,或外出酒樓用膳。其實「冬至」養生食療可吃糯米,因為糯米性溫,對脾肺虛寒者宜之。見《本草綱目》。但凡有痰熱風病及脾胃功能欠佳者則不宜。可惜香港近年受氣候暖化影響,冬至日有時也很暖,以致對吃生炒臘味糯米飯的食慾有所減退。

煲粥減療效

糯米除了作為食物之外,也可以作藥物用,配合小麥麩可治因為氣血兩虛而引致的自汗、盜汗和產後多汗等症,在《本草綱目》單用小麥麩或浮小麥,因糯米與小麥麩都是性味甘溫,功能補中益氣,暖脾和胃的,故而同用,效果尤佳。
方法用糯米及小麥麩各六両(註:小麥麩即麥皮,不要精製的,有澳洲進口粗糙的才合用),放入無油膩的鐵鑊內,慢火炒至微黃後攤涼,然後用攪拌機打成幼末,分成四十份,每份約三錢。每日早晚用粥水送服一小包的糯米麥麩末,連續飲用二十天為一療程。多數服一至二個療程便見成效。糯米除白糯米外,也有紅、黑兩種,補血之功比白糯米優勝,如果用來煲粥,療效不彰,應配伍血肉有情之物,中醫前輩江一韋先生,食療大家,曾建議用紅糯米包裹嫩雞項(要雞腔內有未生的雞蛋仔才可用),如叫化雞做法,放入焗爐烤熟而吃,我師其故智,改以紅黑糯米蒸排骨,一樣有補血之功,也符合冬至一陽生,養微陽之旨。

撰文:馬立礎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師,《入世養生》作者。

編輯:陳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