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據報已請辭,在一地兩檢方案獲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後就會離任。在五年半任期內,袁國強成為中共奪取香港全面管治權的先鋒,引起的爭議不比政務司司長少。如果說,前政務司司長林瑞麟、林鄭月娥是中共的政制打手,那麼,梁愛詩、袁國強就是中共的法制打手。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務司、律政司淪陷令中共指揮特首時更得心應手,一旦財政司也淪陷,中共權貴就可以對香港予取予攜。
三司制衡特首 可減緩香港淪陷
香港特首擺脫不了中共的欽點,其作為中共權貴家族代言人的角色越來越明顯,在中共奪取香港全面管治權的過程中也越來越像傀儡。如果政務、律政、財政三司司長能恪守香港核心價值,在輔助特首管治的同時形成必要的制衡,自然可以減緩香港的淪陷。但20年來,三司淪陷了兩個半,政務司司長成了稻草人,律政司易帥只會延續「依法治港」工具的角色,財政司司長就等着按中共權貴指令直接輸送利益。
七任政務司司長中,陳方安生是「建華亂港」時代的香港良心,曾蔭權秉承的是「打好呢份工」心態,許仕仁未見建樹反陷入貪賄,唐英年視司長為特首的歷練但未能如願。林瑞麟因貫徹中共治港意志有功而破格晉升為「林D9」,主管政制事務局及政務司10年,對政改沒有寸功,只落得「人肉錄音機」之名。林鄭月娥的最大貢獻不在港人呼聲日熾的政改,而在決定興建西九故宮博物館,以港地港錢獻媚中共。政務司淪陷後,接任的張建宗無論是有心無力還是無心無力,無非都是林鄭擺設的稻草人而已。
律政司司長是三司中最穩定的角色,20年來只有三任。梁愛詩因胡仙案、居留權釋法、強推《基本法》23條立法而天怒人怨。黃仁龍幾乎是無為而治,但總算堅守法治。但中共既需要政務司司長作為政制打手,也需要律政司司長作為法制打手,袁國強上任後肩負替中共征伐重任,因此有了政改三人組的角色,有了DQ民主派議員、嚴刑打壓社運人士的惡行,有了把自閹當擴權作為一地兩檢法理依據的反智行為。
三司功能異化 司長人選不重要
之所以說財政司淪陷了半個,是因為五任司長中,有四位曾是特首熱門人選或競逐者,包括曾蔭權、梁錦松、唐英年、曾俊華,他們的理財理念基本上未脫離港英的軌迹。但陳茂波不只是「囤地」囤成香港財爺,而且是梁振英的人馬,又能坐上直通車過渡到林鄭政府,豈能不令人猜測幕後的交易是甚麼?豈能不令人擔心,一旦政制、法制障礙掃除,中共權貴的魔手就會直接伸向香港龐大的外匯儲備和財政盈餘。
中共構思一國兩制的初衷及實施的初期,或許都是真誠的,因此把管治的重任交付特首,也容許三司具一定的制衡力量。但隨着中共最高權力層幾番更迭,權貴家族對香港政經利益的需索越來越逼切,三司對特首的制衡,特別是行政中立、司法獨立精神的延續,已讓中共難以繼續忍受。於是,中共先是拿政務司司長開刀,再改造律政司司長,接下來必然是操控財政司司長,由此才能讓特首發揮凌駕行政、立法、司法的超然傀儡功用,才能奪取香港的全面管治權。
可以說,三司的功能異化後,司長人選已不再重要,聽話的庸才多的是,趨炎附勢的小人多的是。就像走了梁振英,就來了林鄭月娥,如今走了袁國強,以後走了陳茂波,隨時有人願為中共權貴挺身而出,港人徒喚奈何。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