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屋輪候冊申請突破28萬宗,平均輪候上樓長達4.6年。最新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披露,全港目前多達11.5萬個住戶居於劏房、天台屋及板間房等不適切居所,較去年大幅增加9%。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承認,居住於不適切居所的人數確有增加,但他解釋,有關數字的統計方法不同,未必能反映情況是否惡化。
皇后山萬伙公屋起7年
最新長遠房屋策略周年報告披露,全港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住戶數目為115,100個,當中20,400萬個居住於臨時構築物、5,600個居於非住宅大廈、5,800個居於與其他住戶共用單位,及8.33萬個居於劏房。
此外,最新一份長策周年報告提到,未來10年仍欠4.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政府已用畢所有可興建公營房屋的熟地(即毋須收地、清拆、平整地盤等前期工序的地皮)。
報告指,在缺乏熟地情況下,房委會一般需時7年或以上才能完成建屋,較在熟地建屋的5年時間長。房委會指,過往7年諮詢區議會的公營房屋項目中,約有八成用地都並非熟地,當中房委會以粉嶺皇后山1號地盤作例,指因缺乏基礎設施,加上在土地上發現歷史建築物,需要額外時間進行技術評估,即使加快發展流程,第1期地盤涉及的1.2萬伙公屋單位仍需待2020/21年度才落成,所需發展時間長達7年。
■記者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