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小清新風格從亞洲興起,父母在台灣桃園經營文具店超過35年的Neil,每周末與太太跑到紐約市不同市集擺檔,售賣台式、日式文具如筆記簿、鉛筆等。「美國社會習慣用電腦,很多人很久沒有用紙筆」,正職是軟件工程師的Neil說,現代人對紙筆感到陌生,他嘗試把亞洲文具帶到紐約,讓城市找回慢慢消失、用紙筆書寫的觸覺。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紐約布魯克林區威廉斯堡(Williamsburg)一個假日市集內,Neil與太太Daisy是僅有的亞裔攤販東主。二人攤擋由木長檯拼湊成,檯上鋪滿台灣、日本等亞洲國家設計的鋼鐵、原子筆、鉛筆等,也有外表簡約潔白,仍帶少許紙漿味的筆記本,散發一股台北獨立文具店味道。
父母在台灣桃園經營老牌文具店「由申甲」、在美國居住近10年的Neil,今年5月開始,每周末假日與太太在紐約市不同市集售賣精品文具,另類延續家庭事業故事,「以前在美國讀書,每次回台灣帶很多文具回來,同學也覺得很好用,但紐約卻沒有甚麼文具店」。
從皇后區長島市(Long Island City)到曼哈頓蘇豪區(SoHo),到時髦藝術社區威廉斯堡,Neil與太太擺賣期間,看到美國社會與亞洲社會,對文字書寫有完全不同概念,「美國、歐洲人寫字很用力,習慣用筆尖較粗的油性筆;亞洲文字複雜,筆記上的字很細,愛用順手的中性筆」,他向美國人推銷亞洲文具,如台灣年輕品牌「物外」用黃銅制成的鉛筆,「跟客人聊天時笑說,台灣的初創公司在做筆,美國初創公司都是科技業,(台灣)像回到最初的感覺」。
Neil認為,美國科技發達,城市人「很久沒有用筆、紙,都在用電腦」,顧客看到文具攤時「很熟悉,卻很久沒有接觸到,有點驚訝的感覺」。但他相信傳統文具始終有其價值,攤位上台灣生產的筆記簿品牌「Conifer」,1955年創業至今依然歷久不衰;2012年誕生的「物外」黃銅筆,除了賣品質還要賣情懷,「這枝筆很重,它要我們感受文字的重量,回歸到寫字、寫信重要性」。
紐約市租金昂貴,收入微薄的文具店數量有限,最常見是辦公用品連鎖店「Staples」;儘管假日市集延續性短、Neil與Daisy需要每周四處奔走,Neil卻不以為然,「先看看哪些東西受歡迎,如果市場真的接受,收入穩定時當然想開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