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情.頜理:半世紀前的香港口腔頜面外科

頜情.頜理:半世紀前的香港口腔頜面外科

口腔頜面外科是西醫學中較為新發展的專科,與其他地區比較,香港是比較遲出現和發展。這個專科對一般人甚至醫學界都頗為陌生。它主要是在西方國家如英、美等地的牙科發源及鑽研出來。在香港二戰後殖民時期,英國派了一位牙科醫生(Dr Walter Allwright)來港,成立政府牙科服務,1950年代開始有較為正統和規範的牙科醫療,包括雛形的「口腔」外科手術。
但在那年代這類手術主要是給公務員的服務,一般市民未能受惠。其後九龍醫院提供口腔外科服務,也只限於簡單的症狀;較複雜、大型的口腔頜面疾病、創傷、顳下頜關節痛、頜面的畸形和缺陷是無法處理和醫治。這些病人惟有接受現實,繼續忍受既有的疾病或缺損,那個年代當然沒有私人執業的口腔外科醫生。
醫務衞生署(衞生署前身)於1960年代開始派遣轄下的普通牙科醫生到英國和澳洲接受新發展的口腔外科訓練。在1966年,第一位在澳洲深造回港的政府牙科醫生,於港島區的瑪麗醫院提供口腔外科治療。九龍區伊利沙伯醫院在1963年成立,亦提供較簡單的口腔外科服務。可以說在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口腔頜面外科仍處於剛萌芽階段。其他外科專科亦因掌握口腔頜面區的知識不足,更因經濟、行政、社會制度不協調,口腔頜面的病症成為無人處理地帶。
幸而其後政府陸續有少數牙科醫生訓練回港,口腔外科有較新的發展和處理,80年代初成立的港大牙科醫學院,亦有口腔頜面外科的訓練,第一位口腔外科醫生亦開始私人執業。現時,香港在這方面已跟上了世界先進地區的水平。

隔周三刊出
撰文: 香港口腔頜面外科學會陳伏夷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