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寫〈華仁轉不轉直資是偽命題〉,想不到有不少師兄弟轉載。可惜,不少留言到最後還是回到直資和津校的矛盾。
請恕我不厭其煩講多次,一間學校轉不轉直資,都改變不了香港教育扭曲的現實。假如我們相信教育的意義在於提供社會流動性,成就下一代去改變社會,對不起,直資和津校都是一樣,只是港爸港媽出於「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心態,要孩子們無意義地去競逐。
我不反對競賽,但我更明白規則會影響競賽當中選手的行為,而港式教育的規則,就是要我們的下一代對某種規則深信不疑,像倒模般令他們變成某種機器。
香港教育制度生產出來的機器,有以下四大特徵:一,任何競賽,都有一個,也只有一個勝利的方法;二,找對了方法,就可以不斷重複使用;三,方法是掌握在有權制定規則的人手上,只要揣摩得到規則制定者的心意,就可以「屈機」;四,勝出就是一切,失敗者的方法一定是錯,而且是完全地錯。大多數讀者可能也有這樣的答案:「無錯呀,社會正正是這樣的結構。難道你可以否定大多數人都相信的事實?」
我們可不可以大膽一點去想,不論是位高權重者,抑或是所謂的大多數人,其實都是活在過去的經驗;每個人其實都不知道未來的世界究竟會是怎樣,但是我們在告訴他們,只要不斷重複前人的成功,無論社會如何在變,他們一樣可以過安穩的生活。
對不起,這樣做是對下一代不負責任的。像我們這些四十開外的中年人,其實也在感受到時代急速轉變帶來的壓力,但為何我們會相信自己的下一代可以無憂無慮地生活下去?
在外國網媒Business Insider讀到一篇文章,說新一代科技狂人Elon Musk,為他的五名子女特地開設了一個私校,名為Ad Astra。典故出自古羅馬詩人維吉彌(Virgil)的史詩《伊尼亞斯逃亡記》,意思是「邁向繁星」。
AI世代着重批判思考
Ad Astra的方針,重點不在於教育方法,而是解構問題,尤其是道德和倫理問題。在Elon Musk眼中,未來世界大多數的工作和操作,都可以由機器代勞,人剩下唯一的功能就是尋求更高層次的答案。
知識有幾個層面。最基礎的是資訊;但是機器處理資訊的能力,早已超越人的腦袋。近年大行其道的人工智能,也漸漸開發出歸納和關聯思考的能力。換句話說,傳統教育訓練記憶死的資訊和方法,肯定是過時;未來最需要的能力,亦不單在於聯想和創造,而是要尋求意義和價值。
據說,Ad Astra的教育最經常出現的活動是要學生代入扮演不同角色,然後就各種極具爭議的題目進行辯論,從而訓練出獨立批判的能力。
機器或許已經有能力以大數據分析和歸納不同意識形態,甚至預測在其他不同議題,不同觀點的人會有甚麼取態。所謂獨立批判的能力,不是甚麼事情都反對,又或者為了與別不同而別樹一幟。相反,真正的獨立批判性,必須建立在豐富的同理心,無論是贊成抑或反對某一立場,都清楚明白到其他人為何會有他們的想法,知道在不同的人心目中的善惡,而不是簡單地認定或否定一套善惡的標準。
當然,Ad Astra的教育,你也可以說是沒甚麼大不了。可是,看一看今天香港工廠流水作業式的思想倒模工程,你可以不替這個城市的未來擔憂嗎?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