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比特幣的偽命題(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比特幣的偽命題(楊懷康) - 楊懷康

比特幣熱炒。芝加哥的兩個期貨市場相繼推出比特幣期貨,而形形色色的比特幣ETF同時應市。敝集團另一大股東David Webb針對買賣比特幣交易費用高、費時失事的弊漏,推出以平、靚、正為招徠的WebbCoin。他老哥的遊戲文章,大家幸勿認真。
以交易費用高留難比特幣,口頭禪所謂的偽命題而已。《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用比特幣買意大利薄餅,結果大半天後方能核實成交,遠不及信用卡般方便;而妹仔大過主人婆,其交易費用比薄餅的價錢還要高。
然而,除非是像記者般拿比特幣作買賣中介,否則隨着相關的期貨、ETF應市,單純以之為投資、投機產品,石火電光之間已完成交易,交易費用又怎是個難題?
更大的難題是弄清楚比特幣的袖裏乾坤。硬着頭皮,捧讀了比特幣發明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零八年那篇連註腳共九頁的論文。愚鈍如我,總還啃得下。(中本聰先生到底子虛烏有抑或確有其人,依然是個謎。)
依中本聰說,研發比特幣的目的,正是針對David Webb及《華爾街日報》大做文章的交易費用:有別於傳統貨幣,比特幣讓買賣雙方不經銀行般的中介直接交收(即是所謂P2P),由是節省交易費用云云。
不經中介,又何以杜絕偽冒?簡單說來,每個比特幣都像電腦的IP地址那樣,有個普天之下只此一家的獨特號碼。每趟比特幣易手都公告天下、有蹤迹可尋,故此毋須中介鑑證亦不擔心被偽冒。

2140年停產防濫發

杜絕偽冒後,要成為投資產品,另一個困難要解決的是防止濫發,以免貶值。傳統貨幣時有濫發,釀成通脹災難。見過鬼怕黑,戰後世人想出兩個辦法遏制濫發:一、找德高望重的人掌管中央銀行,委以獨立於行政機關的貨幣政策權力。二、歃血為盟,像歐元區那樣發誓決不許財赤超過GDP3%、國債總額多過GDP60%。可是大家都知道,一爆發金融海嘯,哪怕是德高望重的權威,亦視海誓山盟為食生菜。
人為協議靠不住,中本聰求諸於科技:比特幣的總額預設上限,其產量受制於複雜數學程式;按每10分鐘生產一個的速度,到2140年即停產。再者,開採比特幣既要用上專門電腦、耗費大量電力,代價不菲,形成自動抑制產量的機制。
一旦人們因身故、善忘、失憶等遺失電子錢包,比特幣將消失於無形,故此其數量只會比預定的總額少不會多。人們只消認為此虛擬貨幣有價,比特幣將受追捧。這當然也最考功夫。
比特幣號碼一個,既不像股票、債券般印在紙上,又非觸摸得到、拿得上手的黃金、貨幣。虛無縹緲,怎能值錢?這也正是難倒了經濟學鼻祖阿當.史密斯的「水與鑽石悖論」:沒有水,人們活不了;沒有鑽石,人們依舊過日子;鑽石卻比水矜貴不知多少倍,其價值從何而來?
一言以蔽之:來自人們的心。鑽石有價,猶如畢加索或梵高價與天高的畫,那塊畫布、點滴顏料值多少錢?可是有人願意付出數以十億美元據為己有,那塊塗上顏料的布便有價了。只此而已,別無其他。
比特幣亦然。其價格飛升,不是為了別的,就是因為人們覺得它值錢。畢加索及梵高的畫是個定數,不會增加。加以每幅畫每趟易手都昭告天下,無以偽冒。這些恰正是中本聰賦予比特幣的特質。若然普天下的人認同畢加索、梵高的畫值得投資,具備同樣特質的比特幣有價又何足為奇?
比特幣暴升是泡沫嗎?畢加索、梵高的畫,價錢只升不跌,更是一易手即躍升數以倍計,那是泡沫嗎?當然不是。有否泡沫爆破之虞,關鍵是涉及的資金從何而來。只要不牽涉槓桿借貸、無債主臨門逼倉,爆破的風險理應不高。守好這一關,責在銀行般的融資機構而非官僚衙門,救世主們還請找準對象。
總的而言,比特幣無助降低交易費用,跟中本聰的設計初衷大相逕庭。然而數量預設上限、以生產成本局限產量的設計,則讓比特幣具備如身故名家真迹般的特質。只要人們主觀上認同其特質,比特幣即是有價值的投資。只要融資機構不財迷心竅,借錢給炒家,比特幣則不會形成泡沫,更無爆破之虞。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