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尾,炒股意欲大減,要獲利的、要持有的都做好決定,眼下最需要解決的難題,可能不是花多少錢買股票,而是花多少錢買聖誕禮物?
今年股市暢旺,大家對股市的關注度高咗,另一半自然覺得今年份禮都會大咗,甚至可能話「你買幾手騰訊(700)都十幾萬啦,一萬幾千買個包包唔過份吖」。
首先,買騰訊有機會獲利之餘,就算買貴咗都可以當「撥備」,但買了包包就鐵定要「撇賬」;不過,送了包包也可能有數字上難以量度的回報,所以這個比喻又未必公平。然而,假設在今年最高位(439.6元)買3手騰訊,以截至上周五收389元計,即賬面蝕了大約15,000元。以此推論,即係你女朋友同你講,「你年年聖誕買騰訊摸頂都唔過份吖」,嘩,真是心都寒一寒。
其實,有「錢」買股票不代表有「錢」買禮物的。這個時候,可能一眾巴打都會話「大佬呀,你唔好咁痴線啦,頭先講嗰啲嘢已經激到佢哋好嬲喇」。
近年社會提倡增加被動收入,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投資組合。「錢」用作購物之餘,另一重要角色就是轉化成投資來提高收入,故兩者應有所區分。打個比喻,一間公司若將其搵錢業務賣掉後盡派特別息,當然會有一時的快感,但公司前景就會削弱了。因此,作為衡量消費的標準,不應看手上的本金或股票的價值,而應該看獲得的盈利。
另一樣要注意的是,賬面上的盈利一日未變現,都只是紙上富貴。筆者舉一個較極端的例子,近年樓市向好,有業主滿心歡喜資產升值,但最後「使大咗」要加按物業,雖則不致於按爆煲,但陷入「供樓輪迴」之中,這又何苦?其實,不少中產業主都面對着一個殘酷現實,在供樓壓力下,實際購買力或許比不少公屋富戶還要低,但當然,供滿之後便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資產。
越講越遠,其實筆者只是想指出,不要被紙上富貴和節日氣氛所影響,認清自己的購買力,避免衝動消費。回應番文章首段,只要獲利的、持有的都做好了決定,心中有了數,在今年股市豐收年之下,加碼送上聖誕禮物給摯愛亦很合理。
註:以上言論僅供參考,並不代表筆者真實行為。佳節當前,女朋友心情可急升亦可急跌,買禮物前應理解當中之風險。完。
http://fb.com/lokastock
盧卡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