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費調整 - 左丁山

電費調整 - 左丁山

每年年尾,兩電調整下一年的電費,例必引起一番討論,立法會議員、環保團體、不少報紙社論,年年循例認為中電港燈不應加價,主要理由是兩電賺錢相當可觀。以投資角度看,這些評論都是「經濟學盲」舊聞新炒,攞番去年嘅同期社論照抄,改幾個數目字就得,如果企業年年賺錢就年年不用加價,只有在常年通縮或通脹不存在的特殊環境才可以維持;一些評論員又認為企業加價幅度應不高於本地通脹率,殊不知企業的成本結構未必與統計處量度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一籃子消費用品相同,加權(weighting)也完全不一樣,譬如說本地通脹在2%左右,但以燃油為主要生產物料的話,2017年平均油價比2016年上升近四至五成,本地CPI怎可以用來衡量企業的成本上升幅度?
對經濟盲再說一萬次,為了環保、為了減少排放,本港用天然氣發電,代替煤、代替燃油、代替核電(因有更大爭議,德國全面廢核,法國仍然倚賴核電),是香港未來數十年發電的必然方向,一些理想主義者堅持太陽能、風電,或向中國買水電(來自雲貴高原)都是不切實際的,Renewable Energy(再生能源)說得好聽動聽,但在香港這個小地方,七百多萬人居住的地方,發展太陽能電和風電,作小規模輔助用途則可,作大規模供電,純屬空談,不切實際,外國的再生能源全部需要稅務優惠(即公帑津貼),否則難以維持營運。
減少排放、改善空氣質素、對抗氣候變化,應是今天香港人的共識,比較上最實際可行的方法是增加天然氣發電比例,多設置充電站方便電力車的使用。即是說:中電、港燈在香港經濟體系的角色不可或缺,一定要維持超級供電穩定性,萬萬不可發生內地、台灣、菲律賓式的停電、配電狀況。明乎此,竟然有人說要限制兩電的供電產能發展,為兩電產電資產上漲設限,說賺了錢就不應加價,基本上就是無意地或無知地損害香港經濟發展(例如新經濟的數據中心必須大量用電和100%電力供應穩定)。再說,目前香港的電費水平比很多發達國家便宜,比很多新興國家可靠,即使電費再加上去,對民生的影響很少,電費上漲一些,家庭自然懂得節省用電,左丁山的每兩月電費自兩年前創歷史高位後,已採取省電措施,18個月來用電量不增反減,低收入家庭的電費可透過公帑津貼來紓緩壓力,至於大豪宅嘛,怎麼要可憐業主的電費太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