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訪】百年老號出品 解構栗子車界勞斯萊斯

【廚訪】百年老號出品 解構栗子車界勞斯萊斯

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這部車我找我老友整的,他自己都是第三代家族生意,家族也是造鐵器、石磨,也做了幾代人。」在將軍澳擺檔、今年37歲的栗子車第三代陳啟業。他的栗子車去年找人訂做,用的是不銹鋼,車身很長,包括焗番薯箱、炒鑊、放置雜物位,足有6呎長。車子背後功臣是麥榮記老闆麥健明。麥榮記寶號一直低調,隱身於九龍灣住宅商場,兩年前記者曾訪問過他們,還記得當時他對我說,「我冇諗過你會搵到我們。因為現在用石磨舖頭越來越少,全港識維修只剩番兩間,從來冇人留意這個行業。」當時只以為他做或維修石磨、粉麵機,經常拖篋趕出動。那知和陳啟業採訪,一問之下,車子竟是出自他們手筆。「這幾架車是栗子車的勞斯萊斯,一做便做了3架,每架大概要$3000本錢,手工收了他$8000,通常小販不會放重本係架車到,小販要走鬼,被人拉後再充公,所以專做小販車的人不多,大多是小販自己用鐵皮製,修修補補,我見他補到都無得再製,便叫他不如做架新車,起碼捱到十年八年,夠耐用。」麥健明說。

麥榮記是百年老號,老字號如公和、義和、廖同合等豆品廠都是它的客戶。麥健明和兒子麥文俊外形很相似,兩人身形魁悟,厚實的雙手,有明顯的傷痕印記。「我爸爸都是做石磨,是全人手鑿石,到我開始便用鋸機,現在石磨行業式微,輪到我兒子便主要做燒焊電器。以前做開飲食業,所以我們做的亦是離不開飲食。業仔(陳啟業)和我們多年街坊,都係見他先幫他做。」做栗子車並無草圖,是照足上一代栗子車設計,不過卻加以改良,加長車身,更容易擺放東西。陳啟業媽媽在牛下擺檔四十年,用的便是上一代的栗子車,當時是用鐵皮自家製的。「我本身不是專門做這些小販車,是有時間先做,他們賣栗子做到四、五月便收檔,再到十月左右開檔,我有幾個月時間慢慢做,有時間先做。」

栗車子背後製作人是麥榮記老闆麥健明,昔日以做石磨為主,寶號已傳至第三代。

炒完栗子後,便要放上栗子篩,篩走沙石,篩亦大有來頭,是全人手做的。

栗子大鐵鑊是炒栗子好味的關鍵,每兩年因耗損要更換,用的是29吋鑊。

他說,最難做的底部的車輪和彈弓。別輕視這四個車輪和18個彈弓,栗子車上有鐵鑊、雜物、番薯,至少有數十斤重,要讓車輪行走自如,亦要獨立避震,卻很考功力。「車輪改都改了兩次,要就兩邊平衡點,轆要夠大,夠實淨,兩邊距離位一定要正確,不是的話,好難按低架車轉彎。彈弓我改了3次,有次硬過頭好難推,很難起步,有時太軟,炒栗子時便會原地轉,最難都是這兩個。」至於番薯炭箱則是民間智慧,內有兩格,放滿番薯,底部則放炭,左面設風口位,可隨意開閂,調節火力大細。「其實這個爐是由麵包爐抄襲的,我爸當年也是這樣說。很多年前是一個電油桶,但焗的番薯出來有電油味,現在是麵包爐的設計,則進步了。」陳啟業說。

別輕視這四個車輪和18個彈弓,栗子車上有鐵鑊、雜物、番薯,至少有數十斤重,要讓車輪行走自如,亦要獨立避震,卻很考功力。

陳啟業媽媽在牛下擺檔四十年,用的便是上一代的栗子車,當時是用鐵皮自家製的。

栗子大鐵鑊是炒栗子好味的關鍵,每兩年因耗損要更換。「我現在用29吋鑊,比較大的,有些用26、27吋鑊。以前更大用33吋鑊,因為以前好生意,一包栗子三鑊便炒完。」陳啟業說。炒完栗子後,便要放上栗子篩,篩走沙石,篩亦大有來頭。「現在篩通常是用機器一件件啤出來的,但這個還是手織出來的,已經沒人再做這個篩,這個是手做的,真是手做的,我屋企有兩個都不捨得用,我爸爸那代傳給我的。」還有栗子桶,用來將栗子保溫,陳啟業用的是方形,有別於傳統圓形設計,是他自家製的。「木箱來的純粹,木箱入面有塊棉布,可以隔著它將栗子來保溫,其實這些一年換一兩個不出奇的,因為始終有水,有水會濕,所以以前柚木那種是最耐用的。但現在那能找到柚木,老實說,就算找到都是古董。」

記者:何嘉茵、張欣頤
攝影:伍慶泉、梁志永、王國輝、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