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叫做「惡人先告狀」?只要看看建制派及特區政府高層在強行通過修改《議事規則》議案後的表現及發言就一清二楚。
從上星期五通過議案開始,建制派議員固然一派終於撥亂反正的姿態,特區政府高層包括特首林鄭月娥也忙不迭的說希望立法會回復理性和平,可以「議事論事」;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則像鸚鵡學舌那樣重複林鄭的說話,還說修訂案不會削弱議員權力。這不正是「惡人先告狀」嗎? 因為其實最不理性、和平,最粗暴的正正是特區政府及建制派議員。
主席「黑哨」乘人之危
首先,建制派之所以能成功修改《議事規則》,之所以能大幅削減議員權力又讓同屬建制派的立法會主席大權在握,靠的不是理性或講道理,而是乘人之危。要不是有六位泛民及非建制派議員在去年九月份先後被DQ,令原本在直選組別佔多數的泛民主派變成少數,沒有足夠票數阻止建制派的修訂,也不能跟建制派討價還價減輕修訂的殺傷力,建制派的圖謀根本不會得逞,那些可能違反《基本法》的修訂也不可能通過。像這種趁泛民勢弱議員人數不足而粗暴改變遊戲規則的做法完全不是理性平和,而是「霸王硬上弓」。
而且,建制派不但「人多蝦人少」,趁多位泛民議員被DQ而出手佔便宜,他們還借用立法會主席梁君彥「黑哨」之手以確保成事。在處理修訂《議事規則》前,梁君彥先是將所有修正案合併辯論並限制議員發言的次數與時間,然後設定立法會大會會議時間可無限延長,直到議案表決及通過為止。這樣粗暴改變議事程序的做法事前既沒有提醒及諮詢,也未經過議員商討,只由梁君彥一人說了算。結果,泛民主派無法用一直有效的抗爭方法如重複發言及馬拉松辯論拖延會議,不能以拉布換取時間組織抗爭,難以有效對抗建制派的霸權。
然而,單是縮短辯論及開會不限時間梁君彥及建制派還不滿足,梁君彥還使出另一絕招──趕抗爭的泛民議員離場,進一步削弱泛民主派在議會的聲音及票數。在連番「趕出場」的決定下,到星期五表決議案的時候,共有十一位泛民議員被梁君彥趕出場,連反對票也沒法投。利用這種「黑哨」、偏袒的做法通過議案,能說是理性、和平嗎?實在荒謬!
泛民才是大多數代表
再說,過去幾年立法會出現拉布、流會以至肢體衝突的場面並不是因為泛民主派議員變得非理性及粗暴,而是因為特區政府及建制派議員對泛民主派及市民的意見越來越不重視,輕則聽而不見,重則連諮詢過程也不做就拍板上馬,逼泛民主派議員及市民硬食。泛民主派議員在講理之門封死後別無其他選擇,只能以各種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拉布手段作抗爭,拖延相關法例及撥款,希望減少或推遲不受支持法案對市民造成的傷害。可以說,泛民的做法已是最理性、和平的了。若連拉布反對惡法也不肯做,若連反對政府搞大白象工程也不願抗爭,反而乖乖坐在議事堂任由政府及建制派為所欲為,泛民主派議員不但是失職失責,更有負市民的重託,淪為建制派的幫兇!
正如我們一再強調,泛民主派才是大多數市民的代表,不僅在去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他們得到六成選票,自回歸以來泛民在直選中都得到近六成選票,遠比建制派的三成半多得多。若果香港政制不是如此扭曲,不是片面強調工商專業界別的代表性,議會的多數派本該是泛民,他們根本不必也不需要經常以拉布作抗爭手段。
顯而易見,把立法會推向抗爭、推向所謂不理性、不平和的是《基本法》的政制設計及藉此佔據議會多數的建制派。自己一手催生不健康的議會文化卻把責任推在泛民身上,還假惺惺的說自己撥亂反正,這不是「惡人先告狀」又是甚麼!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