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拜賜
八十年代筆者重訪土江澄男先生於京都朋友書店,談次承贈有關王國維之文物六件。中有:王氏手書論詩郵柬、王氏訃聞,王氏遺照、輓詩謝啟、帛金謝啟、王氏遺囑連封套(石印)。土江先生贈物賜言,乃知該六件文物原持有者是鈴木豹軒(虎雄),鈴木逝後,土江先生與鈴木之哲嗣相善,由此,可覘知這六件文物的傳承路向。
土江先生是位長者。
語云「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我是拜賜了。
我與土江相識在七十年代,是由京都大學的日比野丈夫先生挈攜到書店識面的。日比野丈夫的老師小川琢治是王國維的好友,這是一種淵源吧。
再者,小川琢治的兒子小川環樹、貝塜茂樹,以及內藤湖南的兒子內藤戊申,亦與筆者有數敍之雅,這又是另一淵源了。在中土,羅振玉幼子羅福頤先生與筆者交定忘年。而筆者師事的容庚先生又是王國維的入室弟子。凡此種種,都是盤根交錯的淵源人事。而土江先生又素知我有蒐藏癖,諸緣綜合,成為土江放心相贈的理由。
拜賜之一──手書論詩郵柬
郵柬由王國維寄與鈴木虎雄,柬背回郵地址是「市內吉田神樂岡八」,此即「吉田町神樂岡八番地」的簡縮,此址即今「朋友書店」現址。當年是王國維旅日的居停。
查王國維1913年3月26日致繆荃孫函,亦有謂:
「半月以後,移居吉田町神樂岡八番地,背吉田山,面如意嶽,而與羅(振玉)、董(康)二公新居極近,地亦幽勝,惟去市略遠耳。」
十多年前,此柬曾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柬內文字不多,唯能說明王國維和鈴木虎雄的交往和居停。是中日文化交融的見證。
拜賜之二──遺囑
石印的王氏遺囑,泛黃宣紙上有斑點和濃墨,內是為人熟知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雖是石印本,但傳世無多。據知廣州博物館亦藏有一件。是1994年容庚家屬所捐贈。2004年該館展出,但卻沒說明是石印本。令人誤認為真跡,訛傳而見諸報章,曾引起熱議。
王國維死因,九十年來莫衷一是,所揣測大多形下淺陋,所以陳寅恪《輓詞》曾說「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齣齪之說,皆不足辯,故亦不及之。」但陳亦未據遺囑字句作堂堂之論。
拜賜之三──訃聞
王氏訃聞。我八十年代曾呈選翁(饒宗頤)細讀,選翁讀來嘖嘖稱奇,說大可以寫文章。但當時事冗,一擱便是三十多年。筆者去歲參加上海圖書館的「生前死後」展覽和研討,展品亦只有王氏墓誌銘及紀念專號而無此訃告,詢之與會的王氏曾孫王亮博士(王仲聞孫),亦謂未嘗得見。乃知此訃聞或是孤本。
訃聞「高頭大卷」,高四十八公分,長一百九十三公分。栗色竹紙,木板鏤刻老宋體扁字,紅黑雙色套印。原件未加裝裱。
開首頂端大個「訃」字(足有十四公分高),左下角兩行平列:
「幕設北京下斜街浙江會館 喪居清華學校西院十八號」。
訃字左端復有套紅四行小字:
「如蒙 賜唁乞交 北京司法部街二十七號金宅 天津法租界嘉樂里一號羅宅」。
接着是傳統的套語:
「不孝慶端,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祖考」,繼而頂格列出其職銜:
「誥授奉政大夫,特諡忠愨,派貝子奠醊,賞給陀羅經被,賞銀貳千圓治喪,賞食五品俸,賞加五品銜,賞紫禁城騎馬,歷蒙賞御筆福壽字春條、散氏盤拓本、荷包果餌、普洱茶、潄芳齋入座聽戲,絳雪軒賜宴,南書房行走,歷充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局編譯、名詞館協修,附生靜庵府君,慟於丁卯五月初三日巳時,自沈頤和園昆明湖。距生於光緒丁丑十月二十九日辰時,享年五十一歲。不孝貞明、紀明、慈明、登明,隨侍在京親視含殮。不孝高明在滬聞電匍匐奔喪,擇吉安葬。叨在鄉、世、寅、友、戚誼哀此訃聞。」
接着下方列家屬名字:
「承重孫王慶端泣血稽顙,繼慈命稱哀,孤哀子慈明、貞明、潛(外加框反白字)明、高明、紀明、登明泣血稽顙。期服弟國華抆淚頓首。期服姪叔明、辦明、季明抆淚稽首。」
上端:「陰歷五月十七日領帖」。
訃聞首敍其出身,次列「南書房行走」,「行走」是差使,不算本官。但卻是舊日讀書人夢寐以求。王國維是一九二三年四月十六日得此「殊榮」。是由前清大學士升允推薦。賞食五品俸,紫禁城騎馬。
訃聞文中的「誥授」「特諡」「派」「賞給」「御筆」等字用硃印跳行抬頭作「羅繖式」。字體仿宋,橫幼豎粗,更顯莊嚴醒目。
拜賜之四──遺照
拜賜的文物中,有王氏遺照,才五十歲的人,已頹然老貌。而照片上看不到王氏那條「豬尾巴」。
和王氏在倉聖明智大學共事五載的費行簡(沃丘仲子)說:「國維恬雅和靜,學品並茂。唯至今猶垂髮辮,以言忠清。即辛亥已有旨,聽人民除辮。以言立異,則又不類其行誼。是誠不可解。」(《當代名人小傳》)
另青木正兒也說《王先生的辮髮》:「暫擱此論是非,我也感覺過有點兒滑稽。已經過了壯年的先生還是頑固地保存那慈菇一樣的辮髮,況且他也接觸過泰西的新文明。可是現在回憶起來,我能夠瞭解那辮髮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頭髮,正是先生的主義的標志。所謂『余幼而好此奇服,年既老而不衰』。先生的頭髮是先生把信念、節義、幽憤一起編成的,很結實。」
拜賜之五、六──兩張謝啟
兩張謝啟,署款與訃聞大體一樣,祇缺了已歿的「潛明」。兩紙右上端均楷書二行。一為:「敬領鈴木虎雄先生金貳拾圓」;一為:「敬領鈴木虎雄氏先生輓詩一通」。
鈴木虎雄是否親自致唁,文獻中無紀錄。亦有可能是託人致唁。
(註: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