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威權受害者 有容乃大(黃學禮) - 黃學禮

同是威權受害者 有容乃大(黃學禮) - 黃學禮

反立法會修改《議事規則》的集會方興未艾,各大民主派政黨、政治明星均全力動員、呼籲市民出席集會,但現場所見,參與人數未如理想。其實近一兩年,社會運動均見疲態,自政府DQ六位立法會議員,到現在建制派提出修改《議事規則》,多次集會人數均不如人意,雨傘前後作為社會運動主力的年輕人,參與度亦大幅減少。

主流泛民忽視不同路線者

筆者認為,近期社運低潮的成因主要有兩點。首先,現在整個民主運動缺乏清晰的目標和方向,民主派自爭取八八直選開始到香港主權移交後以爭取立法會以及行政長官雙普選為目標,雖然當中穿插反23條、反高鐵等社會運動,但直至2014年雨傘完結前,爭取雙普選一直作為民主運動的骨幹,而於2014年全國人大對於特首選舉的落閘決定後,普選行政長官的目標似乎變得十分困難,以至到後來雨傘終結後,整個民主運動彷彿失去了一個大方向和目標,固然近日不少政黨以反威權作為口號,但反威權能否作為民主運動的新方向仍未可知。
其次,主流泛民缺乏包容性,由雨傘路線之爭至近年本土思潮的興起,從論述到行動層面衝擊着主流泛民政黨,兩者之間亦多有不同程度衝突,以致不少主流泛民並不視之為同路人,甚至有論者指他們為鬼。因此,論DQ議員甚少提青年新政,談政治犯往往止於13+3,主流泛民對於不同路線者往往流於指摘和無視,未有清晰認識到他們都是於現在威權政權下的被迫害者,委實冷了不少人的心。
雖然本土和自決等思潮在議員連番被DQ、大批抗爭者身陷囹圄後轉歸沉寂,但主流泛民其實並不能忽視這些新思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於威權政權下被迫害者,雖然你未必同意他們的行為、他們的主張,各種的無視與切割只會令人喪失信心,而民主運動亦需要重新確立目標和方向,社會運動的低潮,公民社會的疲憊,實在值得我們反思。

黃學禮
沙田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