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過了四年,那個夏天,我在聖母領報堂開拉丁文班,學生有神父、律師、退休人士、中學生,最驚喜是見到曙光書店馬老闆。最後一課,跟兩三個學生交換聯絡,我隨便說了句,加我Facebook吧,有學生睜大眼說:「睇唔出老師咁潮!」她見我上課不苟言笑,下課呆若木雞,自有充分理由,認定我平日必然埋首故紙堆中,不上社交網站。當日不好意思招供:我已用了六年Facebook,連微博、微信、IG和Vine,統統一開始就玩過了。但世事最微妙之處是:學生的印象也絲毫無誤,我對大多數潮人玩意只有三分鐘熱度,有空的話,還是情願捧着古書搖頭晃腦。
近日的「Facebook移民潮」,依我看,難成氣候。Facebook用戶已明顯老化,而長者是改不掉痼習的。大家才不管什麼演算法同溫層,反正只是打卡貼相, Facebook給你「愛回家」感覺,滿載溫馨,誰要自我放逐到舉目無親的Medium呢?Facebook染紅更不相干,人家早就裝了微信。十年前我們紛紛由Blog和Xanga轉到Facebook,除了覺得新鮮,也確是大勢所趨,但今天你飛出Facebook的五指山,就只有前路茫茫。難道跳進Snapchat那個坑?呵欠。社交網站不是沒用,但於我而言,它的可能性早已窮盡,如今只能看着一台獨大,慢慢步電視後塵,像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聯邦通信委員會主席Newton Minow所形容的電視節目一樣,成為沉悶的「大荒原」(a vast wasteland)。
立志跟Facebook一刀兩斷,就不該再尋覓愛的替身,反而要跳出盒子思考:索性什麼社交網站也不玩,或盡量少玩。天涯何處無芳草?只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何時開始被「洗腦」,覺得非用社交網站不可呢?人一出世,都是拍手無塵,孑然一身;即使寂寞難耐,也沒必要日間攀上人山,夜裏跳進人海。假如你想認識最有趣最有智慧的人,我推薦個最潮的App,叫「書」──用手一翻,即能登入,最大功能是「尚友千載,神交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