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壓東風,小孩子知有原力不知有內力,知有Jedi不知有劍客,走寶了,並非因為戀舊,而是,武俠,任何時代都作為對政權的最佳回答。
上次我說武俠小說實源於香港,自有朋友反對,早在《七俠五義》、《施公案》等古書裏,輕功暗器樣樣齊備,何以數典忘祖?怎講呢,展昭只算朝廷的勤力捕快,黃天霸為升官發財出賣昔日綠林朋友,都稱不上我們心目中的武俠。尤其金庸橫空出世,為武俠樹立新標準,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政治潔癖。
以查先生之學貫中西,播遷來港,很難不感慨萬千,整套金庸系列,毋寧說是自身對殖民地的思考過程──處女作《書劍恩仇錄》簡單直接,一貫勢不兩立、反清復明套路;《碧血劍》結局則袁承志出走海外化身華僑之光;及至郭靖成長得力於蒙古風土人情,恩同再造,開始欣賞夷蠻亦有可取之處、承認中華亦有腐敗之實,惟當恩公成吉思汗窺伺南宋河山,依然冇面俾;此後如蕭峰深受民族對立、情義兩難所苦;最終,韋小寶以實用主義優先,誰給百姓溫飽誰便好,選擇與番邦英明之主康熙合作,道盡港英時代有志之士心聲。可惜金庸自《鹿鼎記》後封筆只修訂舊作,讀者無緣參悟如何回應改革開放及香港回歸了。武林高手身懷絕技難自棄,很難避免捲入軍國大事,但總體來說視權位如糞土,毫無戀棧。即使韋小寶,骨子裏也不為五斗米折腰,寧願鴻飛天外自由自在。
很長一段時期,台灣當局猜疑作家借古諷今,崩口人忌崩口碗,什麼半壁江山啦、君臣誤國啦皆觸及國民黨痛處,武俠小說唯有設定於虛擬時空。古龍《陸小鳳》神來之筆,葉孤城與西門吹雪竟選址在紫禁之巔決戰,原來葉孤城想藉此機會挾持天子盜取帝位(未寫明是哪一朝代),全靠陸小鳳粉碎陰謀,獲救的皇帝自然重重有賞,賞了什麼?陸小鳳如何回應?敬請自行翻閱。這是古龍罕有地寫得最接近政治的一次,也是白色恐怖下敢於和統治者開玩笑的一次。劇透:陸小鳳沒叩頭謝主隆恩,沒由此參選人大代表。
順帶一提,古龍原名熊耀華,在香港出生和受啟蒙教育,所以他寫得出。
沒讀過武俠小說(改編影視不算)的一代可惜了,時窮節乃見,典型在夙昔,面對強權、鬱悶難當的氣壓下,至少,我們可以學習俠客們特立獨行,笑傲江湖,甚至寄情自撰一篇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