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郊野風光明媚,有賴一班工作人員背後默默耕耘。有漁護署工人說,每次上山清理垃圾,平均會撿到逾40公斤垃圾,最離譜更拾獲破爛高跟鞋及整條斜坡鋪滿報紙,工人要以擔挑來回山徑兩至三次才完成清理。漁護署今日起全面移除山徑垃圾桶,工人相信可分配更多時間改善公園環境。
工人每次揹40公斤垃圾下山
在漁護署任職農林助理員26年的陳達仁,曾在全港不同的郊野公園,負責清理山徑垃圾和危險樹木、維修設備等。他說,平均一星期清理郊野公園垃圾桶及回收箱約3次,在周末、節日之後和秋冬等旺季需加密清理。他指,每轉上山清理垃圾需時3小時,工人要用擔挑背負共逾40公斤垃圾下山,「落雨嘅話重一倍。一日行成兩、三轉」。不過隨着山友自行帶走垃圾意識提高,近4年的垃圾量明顯減少約一半,其中西貢郊野公園自移除垃圾桶後,工人只每月清理一次垃圾。
同樣在郊野公園負責清理及維修,具25年經驗的漁護署技工黃偉倫則指,背負沉甸甸的垃圾下山容易跌倒,「垃圾太大包,啲路細條就好難行,落雨有青苔好跣,膝頭成日都跌損」。他說,最重的垃圾是行山客遺留的剩食、水和玻璃瓶等,「有啲係冇食過,或者支水都未飲過」,更執過斷踭的3吋高跟鞋、露營帳篷和行山柺杖等,亦見過整條斜坡鋪滿報紙,令清理工作增添困難,期望全面移除山徑垃圾桶及回收箱後,可分配更多時間維修公園設施及改善環境。
郊野公園護理主任(特別項目)陳靜嫻表示,「自己垃圾自己帶走」計劃效果理想,不少行山客已經適應,亦不見亂扔垃圾的情況加劇,故郊野公園行山徑的最後一批共257個垃圾桶及回收箱,今日起全面移除,原為垃圾桶的位置會豎立告示,提醒遊人自行帶走垃圾。她又說,暫未有打算大規模移除燒烤場的垃圾桶,並重申郊遊時應輕裝上陣,如使用可重用食物盒和水樽、毛巾等,做到源頭減廢。
■記者李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