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強權干預逼香港人反枱(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強權干預逼香港人反枱(楊懷康) - 楊懷康

《蘋果》日前報道,大圍福海花園有800伙,當中129伙出席了業主大會,佔總業主16%。舉行大會非為聯誼,乃在商議荷包攸關的大廈維修工程使費,84%業主可闊佬懶理。眾所周知,大廈業主立案法團是最基層的民主管治組織,但凡業主,毋須西環篩選,皆有權參加。絕大多數業主卻放棄此民主權利,何也?
除了大廈業主會,香港人對上市公司的股東會同樣疏懶。若非動之以豐盛餐飲,股東大會往往場面冷清。不管是千呎豪宅抑或納米樓,居住單位是好些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資產;而股票則是不少香港人的熱門投資。「自暴自棄」參與管理兩者的民主權利,莫非香港人視錢財如糞土?
當然不是。果是重義輕財,全城上下又怎會炒樓、炒股成風?事實上那個「炒」字不也入型入格,刻畫出香港人渴求一落鑊即有錢賺的「民族性」嗎?練懶學精搵快錢既為香港人的「民族性」,要他們無償參與孫中山所謂的「眾人之事」──參與大廈的管理、搞好居住環境;了解公司的運作、給管理層提供意見──又何異於緣木求魚?
英國人的殖民手腕舉世無雙,既掌握練懶學精的香港「民族性」更有對策:降低成立大廈立案法團的門檻──只須5%的業主同意即可召集成立法團;兼且便利其運作──取得10%業主同意即可召開業主大會。換言之,減輕參與「眾人之事」的交易費用,以收鼓勵之效。
針冇兩頭利。降低門檻無疑方便法團運作,卻授少數業主以把持法團之機,觸發與管理公司、維修承建商等私相授受、圍標吃黑的疑慮。為此陰影籠罩,若干立案法團的主事人甚至因而吃官非。結果?形成惡性循環,益令精於數口的香港人視參與立案法團為畏途。
然而形勢正在轉變。過去大廈的管理、維修開支有限,小業主有條件漠不關心法團的運作。隨着最低工資持續漲升,管理費拾級而上;加以新推出的強制驗窗、驗樓措施牽涉的費用不菲,哪怕是闊佬亦開始肉痛。是以小業主與法團爆發衝突時有所聞。往下去,類似矛盾恐怕只會進一步激化蔓延。
於此可見,過渡前,港英積極不干預,雖是降低交易費用,鼓勵小業主參與「眾人之事」,其成效有限。過渡後,北京要香港人一如港英治下,專注經濟搵銀,不得凡事泛政治化。然而最低工資、強制驗樓等干預措施接連升級,直接損及小業主的荷包,以致現實如香港人亦再難坐視。強權打到埋身,不想政治覺醒也不成也。
強權干預,大廈使費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梁君彥假打擊拉布、促進效率之名,做立法會《議事規則》的手腳,將舉行大會的門檻從最少35名議員大幅降低至20名。其目的不用說是便利保皇黨劫持立法會,化制衡行政有責的議事堂為酬庸分贓的私器,進而完成北京下達的任務,通過23條立法。

保皇黨在立會公然圍標

立法會本來已有個先天缺陷──功能組別佔了一半議席,以致欠缺議事堂應有的民意授權;公信力被削,淪為給行政機關牽着鼻子走的橡皮圖章。按《基本法》原來的設想,這只是權宜之計;直選議席最終會取代功能組別。可是經過一輪釋法,過渡性的缺陷將成永續。
橡皮圖章的格局已成,及至人大常委會大石砸死蟹DQ六名議員,則進一步確保三權扶持合作不變形、不走樣。如今梁君彥意猶未盡,再做立法會議事規則的手腳,讓保皇黨──及北京──從此為所欲為,實行全面管治。
立案法團與承建商朋比為奸、圍標吃黑,莊家操控股價、魚肉小股東,看不順眼,可以告將官裏,警隊商業犯罪科、廉記、證監或競委會跟進。保皇黨在立法會肆無忌憚公然圍標,給踩到上心口的香港人卻投訴無門。那將給下一代甚麼的公民教育?甚麼的是非價值?
壓迫力越大,反抗力越強。既是「乜都俾你玩晒」,看不到出路的年輕人反你枱、搞港獨有何稀奇?孰令香港人政治化起來、是誰在煽動港獨,不又清楚不過了嗎?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