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華仁書院轉做直資,究竟是否恰當?作為九龍華仁書院的畢業生,耶穌會的教育對我終身受用。我希望,當年我曾經接受過的自由教育,可以讓更多人受惠,不論那些孩子來自甚麼背景,家境是富抑或貧。
轉直資,有人覺得會令學校更加貴族化,但好處是學校可以有更大的自主,包括收生。不轉直資,有人認為可以保留耶穌會有教無類的精神,也可以讓收生過程更有規範、更公平。不過,也有人指出,世襲計分制度之下,其實無論如何,港華都是一家貴族學校,改做直資的好處,大過繼續以津校形式存在。
教育資源分配是核心問題
我覺得,轉不轉直資,本身是個偽命題。假如教育是提升社會流動性的制度,怎樣令教育資源分配得宜,讓所有孩子都得到應有的幫助,才是事情的真正核心。
認了吧,十隻手指有長短,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書中的黃金屋。甚至退一萬步講,今時今日在這個社會,除了文憑量化寬鬆,還有資訊的氾濫,用上世紀的心態在看廿一世紀的教育制度,斷送的只是我們下一代的未來。
教育的意義是甚麼?我的那些年,進名校然後入讀神科,意味你往後的人生,可以不用太多掙扎也可以做一個專門人士,扶搖直上,甚至無憂無慮到公卿。但九七主權移交後,要成為真正的天子門生,原來要靠父蔭。
為何報效國家也要靠父蔭?話說閣下若非根正苗紅,你要心繫家國,在西環排隊到中環的人龍,可是來回打了三轉。請不要忘記,識人緊要過識字,在人治社會中更加明確。
好,不靠公權力,也不依賴人脈,憑一己之力找間大公司一步一步打上去,可以嗎?當你工作十年八載之後,某一天,你會忽然發覺那堵玻璃天幕;原來我們大多數香港人都是低端人口,只不過被驅逐的過程斯文一點。香港新一代,可以往外跑,我都會跟他們說:「住慣了,就不要回來。」
華仁仔在世界各地行走江湖,是靠「華仁」這個招牌嗎?誰知道Wah Yan College是甚麼?我可以大膽講,在世界各地各自各精采的華仁仔,功夫是耶穌會教育的成果,但是努力是個人的。我至今仍然記得「勝了不驕傲,敗了不找藉口」這句放諸四海皆準的教誨,就是所謂的華仁精神。據說,這種品格教育已經失傳,今天香港已經被另一套價值觀所取代,傳統道德再也沒有存在的空間。
我曾經想過,改變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否就可以扭轉這個城市沉淪的宿命。我沒有答案,但感覺是悲觀的。假如今時今日仍然有人相信,只要入名校、讀神科,之後就無往而不利,我只有祝你好運。但我心底的一句是:「為了你的子女,移民應該是更直接的方法。」
「沒有能力移民,豈非坐以待斃?」我要反問的是,你有留下來的能力嗎?現在的香港已經應了董伯那句:「留低是需要勇氣的。」當然,假如有人說要撐這個城市到最後一口氣,這份氣魄,我是敬佩的。但也希望你們明白,假如是希望回到曾幾何時那種守望相助,最重要的不是製造更多矛盾。假如你是華仁的校友,那就請想清楚,現在的爭議究竟是否問題核心。退一萬步說,希望華仁精神可以傳承下去,讓更多孩子可以接受自由教育,我們應該爭取的,是這個城市每一間學校都有同樣的空間;讓每個香港的孩子,都可以行走於世界每一方,不用綑綁在香港這個悲情城市。
李兆富
公共政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