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人權」提出生存權就是基本人權,這是只強調人權中的「生物學的意義」,但人之所以為人,有超越生物學意義的自由、平等、政治權利、公民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的權利,這才是全面的人權。
但就以生物學意義的生存權來審視,大陸是怎樣狀況呢?
人權日當天,大陸網頁流傳一張照片:一個老人吊在屋樑上,一個婦女在地上嚎哭。說明指老人自殺是因為自己患了絕症,不想給兒女增加經濟壓力而選擇輕生。
這是不是個別事件?《中國青年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報道《農村老人自殺的平靜與慘烈》,文中指出,2008年起,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的研究團隊在湖北省京山縣進行田野調查,當問到農村有沒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時,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我們這裏沒有老年人是正常死亡的。」沒有。即全部非正常死亡。這回答讓人震驚!
隨後,劉燕舞去了湖北、山西、河南等11個省份的40多個村莊,他在6年裏駐村400多天,得出結論是:從1990年開始,中國農村老年人自殺率大幅上升,並保持在高位。詭異的是,農村中幾乎所有人都把老人自殺當作正常甚至合理的事,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回應這問題「都平靜得不可思議,讓人不寒而慄。老年人中甚至流傳,比起親兒子,藥兒子(喝農藥死)、繩兒子(上吊死)、水兒子(投水死)更可靠。而不管是村民還是鄉村醫生,都把老年人自殺看作正常化的死亡。」
為什麼會這樣?網上一篇帖文說:主要原因就是疾病和貧困。農村老人選擇自殺往往都是為子女着想,不想變成子女的累贅,不想讓自己的疾病使得本來就窮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沒有養老金和老人福利,醫療費又昂貴,農村老年人生活在生不如死的焦慮中。一旦有病而負擔不起醫藥費,尋死就是正常的人生途徑了。
這篇題為《不是楢山勝似楢山》的網文,提到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中的老人尋死正常化,這部電影講古代日本一個貧困的山村,由於糧食短缺,男人一到70歲,女人一到60歲,就要由兒子背到村後的楢山上去,任其在風雪中、蒼鷹環伺下自行消滅。這部悲劇電影,反映了在環境惡劣、食物短缺下的殘酷生存法則。電影中我們看不到有什麼人的邪惡,只有無奈、悲涼和不捨。
網文稱中國大陸農村老人視自殺為正常「不是楢山勝似楢山」,原因是今日大陸農村老人的這種自我毀滅的「正常化」,不是自然環境的惡劣造成的,而是權貴資本主義的特權階層的大奸大惡、對農民的盤剝壓榨和缺乏社會保障造成的。大陸農村老人沒有生存權,只有不生存權。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說,「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對實現這目標毋須懷疑,正如解決城市貧窮人口的住房問題,就是把窮人驅趕出城一樣,農村的脫貧就是讓貧窮老人「勝似楢山」。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