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路自己揀 - 楊靜

條路自己揀 - 楊靜

博士生聚會像躁鬱症病友聯歡,時而為某個理念爭得手舞足蹈,時而為達成共識把酒言歡,但過不了多久都歸於低落,天南地北哪一國的博士都逃不過兩大難題,一為不知幾時畢業,二則是害怕畢業就失業。
當然各地情況又有不同,台灣同學面臨社會少子化帶來的難題,學生太少,老師太多,薪水又不高;香港則因大學教職薪水很高,入職競爭極為激烈;大陸高教產業化,大學確實不少,可也更講究人際關係,尤其老一輩學者和青年人成長求學環境差異太大,較難溝通;德國教席一向緊缺,等級森嚴,四十歲的博士後隨處皆是;南歐大學職位倒是不少,可薪水實在難以養活自己,所以操義大利、西班牙口音講英語、德語的博士們一路向北,充實本就有「老齡化」趨勢的博士後大軍。
女博士一向是被網絡捉弄的群體,境地也真不容易。倒不是因為刻板印象中描繪的那種長得醜、沒人味,更多還是職業天花板作怪。有的國家對於大學教師入職年齡有嚴格規定,或者35歲、或者40歲。如果一路學士、碩士、博士這樣讀出來還好,對於半途出家、中間休學、延期畢業過的人而言,35歲找到一份教職並非十拿九穩。女性如果想要成立家庭,35歲差不多也是生育期的死線──哪怕願意40歲懷孕,僱主也不一定願意聘請一位才剛上任就休產假的人。
當然男博士也有男博士的難,大多和經濟有關。一般職業到三十歲已經在行業內站穩腳跟,小有所成。如果有一些理財常識,手上也有些積蓄。而大多數博士生都依賴獎學金,除少數極優渥之外,都是剛剛收支平衡。這時候,如果內心不夠堅強豁達,很容易在諸如中學同學會這樣的場合受到重傷。
聚會時間長了,有些人就會漸漸消失,不少轉戰商場業界,又是一條好漢。留下的人買好眼藥水,對着電腦敲打論文。路很難比較好壞,都是自己揀的,願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