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內,做了兩個與電子競技有關的工作:為一隻流行籃球遊戲的比賽擔任現場主持和評述,以及主持一電競比賽的揭幕儀式;後者的參賽者經選拔後,脫穎而出者將合組隊伍,代表香港出戰大中華區賽事。
相信許多朋友都知道,電子競技未來將成為亞運比賽項目,亦有外國傳媒報道,不少大型國際體育組織都積極研究應把「電競」納入「體育」名下。大勢所趨,似是遲早問題;目前的電競比賽採用的遊戲類別甚廣,由全球大熱的戰略類別到第一身射擊,以至足球、籃球等運動類都有。互聯網接通世界,要與外地高手切磋交流,相當容易。
「打機」是否有資格成為「運動」?時至今日,這類爭論似乎有點過時了。如前文所寫,世界各地的機構都密鑼緊鼓地為未來的電競世界作準備。在亞洲,南韓電競事業已發展得甚為成熟,職業隊伍及選手被其他電競世界的「發展中國家」高薪挖角,時有聽聞;當地舉行之大型電競比賽,觀眾席數目之多足以坐滿平時用作舉辦演唱會的場館;文首提到即將有港隊角逐的賽事,對手來自兩岸四地,賽事其中一個支持組織中國體育總局,本身亦已承認了電競的運動地位。
電競,點止打機咁簡單?坐着看屏幕一天講究耐力和耐性,構思取勝策略就如安排球賽佈陣般傷腦筋;跟著名籃球教練翁金驊一同評述那個籃球遊戲比賽時,驊哥大讚遊戲像真度十足,冇番咁上下籃球智慧唔會打得叻;香港機界不乏好手,如即將出任港隊教練的,本身就曾贏過世界冠軍。現時有關電競的種種大多還是靠民間力量,但到未來成為亞運項目後,又該如何?政府、港協暨奧委會似乎應提早預備了。
文: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