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醫之苦】落樓下就有護士社區診所助長者減少衝急症

【求醫之苦】落樓下就有護士
社區診所助長者減少衝急症

「即使救回性命,他們大多身體殘障,之後只能入住老人院。」醫生蘇家駒處理老人醫療問題廿多年,深感現行主流醫療制度,只能被動等待長者健康惡化入院治療。一般人著眼增加醫院資源,他就反其道而行,離開醫院,走進長者居住的公共屋邨,設立社區診所。讓有需要長者「一落樓就有」身體檢查,向護士查詢飲食及藥物問題,從根本出發為長者管理好健康情況。

記者:鄺頌婷 攝影:朱家駿、邱仲權、李錦鏵 剪接:魏利民

患糖尿病的少梅(左),每星期均會到樓下的社區護士診所,找護士劉婉微驗血糖、量血壓,控制病情。

突發身體不適 無人可問才去急症

五年前被驗出有糖尿病時,陳少梅的血糖指數高達二十,是正常的四、五倍。她眼泛淚光,形容是「晴天霹靂」,「那時還要照顧中風的丈夫、三個女兒,壓力很大,問自己『點算,點解會咁』。」

或許你會問,糖尿病又不是絕症,需要那麼擔心嗎?但一直為少梅跟進病情的護士劉婉微(Carol)指,很多年長人士知識水平不高,對疾病認識不足,一些小事已可讓他們驚慌不已。「有些老友記,平時血壓一百二十左右,很正常。要是突然量出一百五十,其實未算危險,但他們不懂,也沒有人可以問,就不如去急症室。」

像少梅一樣的長期病患,跟患一般傷風感冒不同,除了吃藥,還要控制飲食和生活習慣,才可管理病情。但除了急症室,他們只能留待到公立醫院覆診才見到醫生護士,每幾個月甚至半年一次,每次大約八至十分鐘,對管理病情成效可想而知。

張恭勇患糖尿病三年,除了定期到公立醫院專科覆診和服藥,沒有接受其他醫療護理服務。

走到長者樓下的社區診所

蘇家駒醫生本身於老人科專科工作,見盡長者病患入院,每每已是心臟病發、骨折、中風等重症,「入院後我們可做的也不多,即使救回性命,大多身體殘障,之後只能入住老人院。以我的經驗,要處理長者健康問題,預防非常重要。」

預防護理屬於「基層醫療」,即醫療系統第一層,亦應是病人身體不適時的首個接觸點,如有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才由基層醫護轉介至第二、三層的的專科、急症或入院做手術。

有感公立醫療資源向第二、三層傾斜,蘇醫生八年前離開公立醫療系統,創辦關護長者協會,分別於五個公共屋邨設立「社區護士診所」。與現時醫院管理局設於醫院旁的護士診所、衛生署以十八區為單位,專為長者而設的長者健康中心不同,社區診所均設於公共屋邨之內,「乘小巴、巴士,對長者來說也不容易,很多人都行動不便的,所以我認為應該以小一點的屋邨作單位,。」

少梅便是何文田邨診所的使用者,每星期會下樓找護士驗血糖、量血壓。她笑言,糖尿病人要少吃的香蕉和米飯,均是她的最愛。起初知道要戒口,也覺得麻煩,但飲食習慣會反映在血糖指數上。「護士會問『今朝食咗咩呀?點解血糖咁高?』幫我跟進,像教我吃香蕉時與人分享,只吃一半,慢慢覺得(戒口)對身體好,就習慣了。」她病情穩定之後,沒再擔心身體狀況,更找到兼職工作。

長期病不止服藥覆診 日常生活亦需支援

今年六十六歲,同樣患有糖尿病的張恭勇,則是缺乏社區醫療支援的典型例子。除了定期服藥,他得靠三個月一次的公立醫院覆診,以及突發情況入急症室,才接觸到醫護。

獨居劏房的他說,除了三年前確診後,觀看一段約半小時的飲食控制影片,以及護士講解哪些食物不可吃,平日主要靠「常識」控制病情。「血糖高過八點幾,便少吃些糖,唯一就是這樣。」

數月前,他被驗出有蛋白尿,之後更因血糖併發症暈倒家中。尚有意識的他自行召喚救護車送院,但坦言,聽不懂醫生和救護員的術語,也不清楚自己病情如何,「他(醫生)不會不耐煩,你問他的話,也會回答,但自己也不知道要問什麼。」

基層醫療減輕醫院負擔 未來發展待觀望

上月中,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發表一項研究,指糖尿病人接受公營基層醫療服務次數較多的話,有助減少「可避免入院」次數。換言之,實施公營基層醫療服務,長遠可減少病人入院,節省醫療開支。

蘇醫生同意基層醫療長遠有助減低入院率,及醫院資源,但他期望社區診所善用鄰近長者居所的特色,成為社區服務的連結平台。「很多NGO(非政府組織)在做不同的工作,地區服務其實不缺,只是零碎。社區診所的護士,可以連結區內的醫療、護理服務,甚至其他專業團體。」

其實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多次表示要推動基層醫療,統籌社區服務。直至今年,特首林鄭月娥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又提出「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健康」,措施包括「逐步在各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到底這些中心,與一九九四年起在十八區成立的長者健康中心,與二00八年開始興建的社區健康中心,有何分別?政府又會否汲取民間現有地區醫療的經驗,真正落實基層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