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張五常教授發表《佃農理論》(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注意:《理論》的冠詞是「The」而非「A」!)。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群賢畢至、少長咸集,11月底一連兩天在深圳舉行研討會,探討半個世紀以來此理論引發之影響。王寧指出,五十年來,理論被引述的數字持續遞升。場面固然墟冚,討論更是熱烈,人生難得一遇之盛會也。
研討會開鑼,先由張教授細說《佃農理論》之由來,旁及推敲經濟理論之苦與樂,提到經過十七年的努力、數易其稿,一書五冊之《經濟解釋》終於出版,而香港、美國、深圳三地正加工趕製英譯版以饗非華語讀者。一代宗師,經濟學概念滾瓜爛熟矣,即使來個綜合通論,又何致曠日持久?
此又非慢工出細貨而已。為難之處,是好些看似盡人皆曉、淺白不過的基本概念實則含混不清。若然根基不穩,演繹引申又焉能不走入歧途?張教授分別在研討會的開場白與總結剖白他如何斟酌推敲「市場何以出現?」(Why market?)這個基本不過的問題。於茲廿年,方在《經濟解釋》的最後定稿提出答案。
此顯非一般的答案。張教授透露,無書不讀的S君讀懂了《經濟解釋》的市場論,興奮莫名,連忙致電相告。蕭耿教授沒有那麼衝動,可是聽過張教授的親身解讀,他和我一樣,覺得那非但言人所未言,更是發人深省。且讓我在此跟大家分享聞道帶來的喜悅。(此乃個人的體會,欲啖箇中真味,還請大家效法S君,捧讀《經濟解釋》。)
張氏市場論從一個簡單的前設出發:世間上沒有浪費資源這一回事,有的是未能清楚羅列的交易費用;一經確定,所謂資源浪費則克服不來的交易費用也。
事實亦然。「物有盡、慾無窮。」資源人皆所欲也,而據為己有以供享用的辦法基本上有二,要麽強權搶奪,要麽入市真金白銀作買賣、以有易無。關鍵是:何時使強?何時入市?不用說那就是叫教授苦思廿年的兩隻字:Why market?
不管是探索這個茲事體大的基本經濟學概念或是分析現實世界的經濟現象,單天保至尊,張教授只用一件利器──損益均衡:若是使強帶來的耗損較透過市場買賣得到的好處為少,人們將自然不過捨市場而就旁門左道;而反之亦然。常人看來,損益均衡的道理有啥大不了?可是落入天資過人的教授手中,這個顯淺不過的思考工具則化作削鐵如泥的神器。
所謂使強是籠統不過的說法。俗語有云:錢解決到的不是問題。所謂使強者,是泛指一切不是能用錢解決問題的辦法:走後門、拉關係,搭人情若然還是疏通不來,則出動拳頭。運用這些渠道免不了形成耗損,譬如非洲政要吃黑,賤價沽售礦產開採權;社團爭地盤劈友以至血肉橫飛等等。
然而市場亦非省油的燈。就以物業買賣來說,樓價估值要找產業測量師,確定業權要找律師,登記業權要繳釐印費、納印花稅;還得拜託買賣雙方沒有出蠱惑,否則不難要對簿公堂。這些使費怎會少?
共產制度走向市場
不用市場成嗎?成。從蘇聯到古巴,一行共產制度,鵲巢鳩佔殆為常規。後果如何,不必細表。總的說來,新建高樓大廈固然罕見,原有樓房則長期失修;即是耗費寶貴土地資源。然而張教授教導我們:世間上沒有浪費資源這回事。於是平衡過損益,中國、蘇聯,以至古巴都走向市場了;而摒棄市場三十七年後,津巴布韋亦蠢蠢欲動。可以斷言,北韓早晚重拾正軌。大家姑且待之。
市場與廣義強權之間的損益均衡並非牢固不變。人的口味喜好以至世界觀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更易,從而牽動交易費用──損益──衡量。譬如碳排放,過去對其後果有欠認識,沒有人當一回事;礙於技術,市場更是無用武之地。現今長了知識,非但覺得要遏制,量度技術的改進更發展出有買有賣的碳排放市場。
是以Why market這個問題沒有個永恒不變的答案。可是萬變不離其宗:走向市場,因為別的辦法耗損資源,划不來。然而市場亦非免費午餐,總有交易費用。客觀環境時刻改變,牽動市場與非市場之間的損益均衡,觸發層出不窮、引人入勝的經濟現象。能否像張教授那樣給這些現象來個叫人拍案叫絕的解釋,端視乎舞弄損益均衡這件寶器的人其道行慧根有多高強。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