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來有不少人拿朝鮮半島核危機跟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相比,認為北韓美國雖然一直互相挑釁,但理性始終會佔上風,雙方都明白一旦爆發核戰沒有任何贏家,到某個時刻雙方將各退一步。就像當年那樣美國撤走在土耳其的新型導彈,蘇聯則從古巴撤走導彈及核武,消弭危機,不會真正動手。
這個看法其實有點一廂情願。剛出版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就有一篇長文詳細剖析兩場危機的不同之處,指出當前朝鮮半島核危機比古巴導彈危機危險得多,理性的力量未必足以制約鹵莽、衝動、任性的領導人,他們主動冒險令局勢隨時擦槍走火。
這篇由研究核裁軍及核武擴散著名學者Scott Sagan 寫的分析提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說法。Sagan 指出,以美國為例,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最鷹派、最想向古巴動手包括空襲古巴導彈基地的是軍方將領,參謀部長聯席會議成員就一再敦促總統甘迺迪動手。可內閣文官從國防部長麥南馬拉(Robert McNamara)、國務卿到司法部長Robert Kennedy(即總統之弟)大力反對軍事冒險,擔心開了第一槍後一發不可收拾;他們力勸甘迺迪小心行事。
在冒險與求穩、鷹派與鴿派間,甘迺迪既有就不同政策option作考慮,又有足夠空間迴旋,不致被迫作不理想的選擇。最終他選擇採取相對溫和的軍事措施:海上封鎖(naval blockade),既不主動攻擊,又表明不會坐視核武流進古巴。
這樣的舉動成功爭取時間讓美蘇雙方透過不同渠道、訊息互探底線,找出可退讓又不失面子的方案。最終美蘇各退一步,化解危機。古巴核危機人類能逃過大劫,靠的正是美國總統身邊有很多敢講不同意見的人,令總統可以在各種選擇中找出最不差勁的方案。
今天的局勢完全不一樣。北韓就不用多說了,它是一人說了算的獨裁政權,金正恩喜歡怎樣就怎樣,說要冒險就冒險,他身邊的官員不敢say no,只能全力支持,北韓人民更是沒有選擇,只能被他綁在戰車上。
美國的情況雖然比北韓好一點,但跟62年的時候已有天壤之別。首先,身為總統的特朗普對戰爭與和平的重大決定不太在乎,對外交一竅不通,上台以來只想吸引注意當主角,爭取sound bite和顯示自己的強大(不是美國強大),再以此穩住基本盤的支持。像這樣的領導人能否在挑釁下保持冷靜是個大問題。
何況他一再明言要把北韓燒成白地,威脅要動武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並要求軍方作準備。他的鷹派以至reckless的態度令美國政府明顯傾向動手之路,暫時來說只靠高級將領、有經驗閣員大力勸住才避免真正爆發戰爭。
有商有量下才可有驚無險
另一方面,特朗普絕不是一個胸襟開放的領導人,他完全聽不進不同或反對意見。任何敢於提出逆耳忠言的官員不但可能被特朗普公開羞辱,更可能被冷待或丟官,失去影響力。國務卿蒂勒森就因為堅持外交解決核危機被他斥責為「嘥時間」,近幾天更瘋傳他將被撤換的消息。
對於特朗普內閣成員而言,他們若不想步蒂勒森後塵只好附和特朗普的意見,甚至主動逢迎他的想法(不管多麼非理性)。結果是,整個和戰的決定倚賴特朗普一人的心情,沒有正反意見參詳,沒有不同方案選擇,只有「㩒掣」開火與「不㩒掣」的分別。這跟62年古巴危機時總統從不同意見中作平衡選擇大有不同。何者較穩健,何者易於冒險實在不言而喻。
就如Sagan 所言,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在有商有量下有驚無險,沒有變成核戰。2017年的朝鮮半島核危機卻沒有商量餘地,只有兩個任性、輕浮的領導人對決,能否避得過戰爭實在誰也沒把握。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