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番茄 - 邵頌雄

爛番茄 - 邵頌雄

荷李活電影市道不景,不少億元鉅製都票房慘淡。有導演及監製將失利的原因,歸咎於著名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先不論「爛番茄」的評分準則,但因票房低迷而怪罪一個網站,卻顯然是輸打贏要的表現:如果「爛番茄」真有這樣的影響力,為新上映電影打上低分值即造成觀眾流失的話,則網站給予電影高分值時,也應同樣能把觀眾帶進影院,反成電影公司的宣傳利器。
「爛番茄」網站已成立二十年,原為柏克萊大學幾位學生的遊戲之作,想把成龍電影的評論都集合一處。這種搜羅各家影評的理念,旋即擴展至其他電影。成立「爛番茄」的意念,本來值得歡迎。未有互聯網的日子,觀眾大多只能讀到當地報刊內的影評文章,電影的評價便往往只反映出個別影評人狹隘的主觀喜惡。即使有了互聯網,搜尋十篇八篇影評也是甚為耗時費力。如果有網站能集合百花齊放的專業評論,無疑可以給予觀眾一種方便,提供更為中肯客觀的意見。
但「爛番茄」所列的數值高低,卻不一定等同個人喜惡;自己討厭的,也不一定非避之則吉不可。馬雲先生盛意拳拳為推廣太極武術文化而拍攝的《功守道》,鮮有如此大鑼大鼓地發揚出中華文化的另一面,道出了「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錢不破」的意念。這部微電影無論從劇本、演技、美術、特效、剪接、武指、攝影等哪一方面來衡量,都絕對值得獲得0%的「爛番茄」指數。但我還是覺得不妨一看,笑過罵完,才投以爛番茄不遲。
網站幾經轉手,瀏覽人次亦由最初的每天幾百,發展至如今的每月逾一千四百萬。坐擁這樣龐大的瀏覽族群,自然令人聯想到網站對票房的影響力,也成為電影公司面對票房表現遠遜預期時的遁詞。然而,數據科學家Yves Bergquist最近拿2013至2017年間發行而有百萬票房的電影,比對各部作品於「爛番茄」所獲的數值,然後利用皮爾遜積差相關系數(PCC)加以分析。結論是:「爛番茄」與票房好壞之間的相關系數甚低,證明兩者欠缺直接關聯。
但以「爛番茄」作為參考,也有它的的盲點。網站對影評加以量化,任何評論都「兌換」為一個數值,求其平均數,就成為一部電影好壞的指數:60%以上的,算是鮮茄;不到的,就是爛茄。然而,這個指數,只給了一個普遍影評認為是「好」或「壞」的錯覺,卻無實質思想內容;把二三百評論量化的做法看似客觀科學,其實有違人文思想和精神。影評人所作的技巧分析、文化探討,都統統被剝掉淨除。以今年的電影為例,漫威系列的《蜘蛛俠:強勢回歸》與路蘭導演的《鄧寇克大行動》,同獲92%的指數,那是甚麼意思?較舊的電影中,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與金馬倫的《未來戰士》竟然同得100%,而英瑪褒曼的《野草莓》則「只有」95%,又是甚麼意思?
以往Siskel & Ebert還會於半小時的節目內,解說或爭辯一齣電影的得失,才給出他們thumbs up、thumbs down的判斷。現在誰有時間會遍閱過百篇的影評文章,來理解指數背後的含義?當我們習慣對作品或評論的思想內容都不屑一顧、自己也缺乏分析能力,而僅以沒有內容的數值作為衡量指標時,便造就出笨下去的文化生態。
這種以數值決定一切的態度,卻反映着不少現代人的人生觀。考試分數,是否決定了一名學生的學習能力、識見思維、思想深度、治學態度?人工多少,是否也反映出成就的高低、人生的得失?把一切量化的後果,不會令生活寬鬆,只會自我製造重重枷鎖;一生營營役役,為的就是幾個虛擬無實的數值。
人生如戲,匆匆幾十年,何用建構一個如「爛番茄」的評核數值,來證明自己的生存意義?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