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可以學哲學嗎? - 王偉雄

兒童可以學哲學嗎? - 王偉雄

杭州一間幼稚園計劃開設哲學課,成為新聞,網上頗有爭相報道之勢,大概是因為這計劃看來不切實際,甚至可稱荒謬:哲學乃深奧的學科,大學生尚且會讀得吃力,幼稚園學生不過四五歲小童,如何能讀得懂?
這計劃其實沒有乍看的那麼荒謬。兒童的哲學課,當然不是講解康德、維根斯坦、海德格等哲學家的艱深著作,也不可能分門別類地教授知識論、形上學、倫理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等等;然而,哲學課不一定要這樣的,二千多年前蘇格拉底經常在雅典街頭與青少年對談,沒有課本,不是講授高深理論,但他就是在教哲學。那麼,蘇格拉底的「教學內容」包括甚麼?他不是要灌輸甚麼知識,因為他根本不認為自己知識豐富,足以教人;他只是以引導和示範的方式,幫助那些青少年學習如何批判地反思已有的重要信念,幫助他們追尋自己的人生道路,讓他們明白到「未經反思的生命是不值得人活的(An unexamined life is unworthy of a human being)」。這顯然是哲學。
杭州那間幼稚園的校長似乎也對這個意義上的「哲學課」有點了解。她在接受訪問時這樣解釋計劃中的哲學課:「它不是大學裏面的一堂哲學課,也不是高校裏研討的一堂哲學課,更多層面上是引發他們思辨、去辯論;我的觀點和其他小朋友的觀點發生衝突了,這個時候我們老師引導他們發現,原來這個世界是多樣的、多變的,更激發他們內在的探索欲。」如果這個幼稚園哲學課計劃是基於這樣的了解,便不但不荒謬,而且很值得嘗試。
事實上,兒童哲學教育不是甚麼新鮮事,美國的兒童哲學促進學會(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早於1974年成立,擁有自己的學術期刊;過去數十年,有關兒童哲學教育的書不斷出版;《維基百科》也有"Philosophy for Children"一條,簡稱"P4C",其中說明了兒童哲學的教育對象年紀可以小至小學一二年級。對兒童哲學課大驚小怪者,恐怕只是由於管中窺哲學而已。
美國哲學家 Gareth Matthews在Philosophy and the Young Chil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一書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兒童自然而然會問一些哲學問題,不只問,還很有興趣討論。以下是其中一個例子:
伊恩(六歲)發覺他父母朋友的三個孩子正佔着電視機看,令他看不到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為之懊惱。他忿忿不平地問:「媽媽,為甚麼三個人一起自私,會比一個人自私好?」(p.28)
伊恩的母親不懂得回答他的問題,顧左右而言他便算了,但我們可以想像伊恩在兒童哲學課裏問這個問題,他的老師便會引導他思考和討論「甚麼行為是自私的?」、「為甚麼人會自私?」、「自私有何不好?」、「三個人一起做的事還算不算是自私?」等問題;老師自己也未必有答案,他的目的只是幫助小孩子學習哲學思考(philosophizing)。
也許有人仍會質疑:上述例子中的伊恩已六歲,《維基百科》只是說兒童哲學的教育對象可以年幼至小學一二年級,幼稚園不仍然是年紀太小了嗎?其實 Matthews 書中也有三歲至五歲兒童的例子。此外,即使幼稚園兒童未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去思考和討論哲學問題,讓他們上哲學課也可以是一種哲學的熱身運動,方便他們盡快養成哲學思考的習慣。如果小孩子從小開始上哲學課,直到中學仍有,便較容易成長為愛思考、講理性、不武斷、思想有彈性的人。上到高中或大學,思想很可能已有點僵化,知識雖不斷增加,卻越來越肯定自己的核心信念,以致死抱不放。這有甚麼問題?讓我引羅素(Bertrand Russell) 的一句話來回答:「當今之世最壞的事,大都是源於過份的確信。("Cock-sure certainty is the source of much that is worst in our present world.")」(出自羅素的演講 "History as an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