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寫作大師班》(The Anatomy Of Story,John Truby著,江先聲譯)去年出版,書名吸引我眼球,但一翻是對美國影視劇本的分析,有點掃興。
傳統講法,寫作,應該全靠自己靈感,不假外求。弊在,靈感由天上跌下來嗎?未免持論過高了,同Life Dynamics有啥分別?創意本來有限,適度「參考」是需要的,美國娛樂事業執全球牛耳,學學無蝕底吖。那麼,為何說《故事寫作大師班》掃興?朋友,任我們怎樣有志於寫作,今生今世怕且幾難到荷里活做編劇吧,如果你志不在劇本而在小說,更別被書名誤導。
一句到尾,好的影視不等於好的故事,例如精巧的偵探佈局、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都不適合照搬來演出,畢竟書籍內容看不明白可以翻閱前章,但銀幕不容隨意rewind,東野圭吾便感慨過,他的推理小說每逢拍成影視,總被簡化。求深刻的話,原不宜訴諸劇本,《紅樓夢》從未出現令人滿意的改編版。
影視,強項在官能刺激,劇本率先着力的並非故事,而是如何安排眩人耳目的畫面出現,尤其荷里活A級大片,萬眾期待着頂尖電腦特技有何新突破,那是其他媒介如文字、漫畫永無法達成的,這時,難道還搞要觀眾仔細思考的內容嗎?所以CG愈先進,一眾超級英雄愈沒完沒了,單拖、群毆、內訌,三串四串勻晒,事關最易配上震撼visual嘛!某次孩子問我今集《XX聯盟》講咩,我答:「又係五個字,地球好危險。」
你作為fans想罵我?Hey man don't be childish,我也愛看超級英雄,極盡視聽之娛,卻無法認同它的深度,雖然它常常觸及因果、宿命等偽哲學課題。還有,別冒充西人自幼睇到大情意結了,DC的Superman和神奇女俠尚算有跡可尋,Marvel那班根本稱不上,六七十後土生土長,集體回憶應該數王小虎和華英雄。
記得粵語長片裏放飛劍和天殘腳嗎?那些用白油塗上菲林的神化武功效果,當年曾令觀眾衷心讚嘆;科技日新月異,可斷言,今天我輩認為無懈可擊的逼真,將來回顧,亦難逃粗疏簡陋之譏,後世人會笑:怎麼廿一世紀初的電影如此幼稚?像我們笑粵語長片一樣。
話說回來,如何學寫好故事?老生常談,還是源自生活吧。多留心探問同事親友經歷,現實往往比小說更精彩,莫傻更更滿腦子什麼宇宙大災劫,雋永感情和細緻描述才屬於文字強項──何況,你的同事親友不會又係身懷超能力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