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衣服尤如身體第二層皮膚,它與肌膚接觸的時間最多,如此貼身,當然是選好質料和合身,才能模仿成皮膚般。現時在大型連鎖店能買到的衣服,數十塊已有交易,選購它質料已絕非是考慮主因,只是它發揮了「追上潮流」的作用。正因如此,我們從來沒有考量過自己真正需要甚麼衣物,又或穿甚麼才適合自己。
「度身訂做」是根據自己的身體訂做衣服,但價格不菲。其實想擁有一件合適自己的衣服不難,你可以學做的。驟耳聽來,再看看自己笨拙的指頭,如何能做出一件「正常」的衣服。 位於深水埗基隆街,有一家售賣不同的花布,有的是北歐風、有的是民族風的,不少女士即使不懂縫製,都會買一、兩碼玩玩。幸運的話,你或許會捕捉到店主兼裁縫師黃綺媚(馮太),為花布做衣服樣版,她做的款式多以簡單易配搭為主,讓客人有頭緒用不同布料做出不同的衣服款式,「我做一件衣服,客人就買一件,那匹布很快就賣完。」但不少客人卻捉錯用神,央求馮太賣出衣服,曾經有一位年過80的婆婆,看到她手裁縫的大褸,希望她出售,好讓自己能買下心得好,但馮太卻一口拒絕。因為她認為自己只是提供一個示範讓客人參考,而非一家零售店。陸續有客人想請教她如何縫製衣服,於是令馮太決定在布行中開班教授做衣服,不過她收生都有一套嚴格的準則,一是太蠢的不收,二是太寸的不收,大家投契才最重要。「反正現在流行手作,總好過技術斷了層,我就教學生。」
馮太從小便喜歡自己做衣服,她會將買回來的衣服拆開,細看衣服的結構和每一處接駁位,工多藝熟,開始為家中每一位成員做衣服。在14歲時,便正式到尖沙嘴的裁縫店學師,店子當時會替一些老牌明星度身訂做衣服,像是西裝、裙子和襯衫。七年後,她便正式開店更轉為時裝批發,自家設計款式並出售給不同品牌,當時一件恤衫的成本價是一百八十多元,她大嘆現在下跌至80多元卻無人問津,可見製衣業已到黃昏。後在在80年代末,全線將生產線北移,自己後來亦沒有再做衣服,甚至連女兒也不知母親曾是一位裁縫,直至最近為布行做樣版才重拾衣車,和做衣的樂趣。她教班只為打發時間,不過授課時卻絕不馬虎。
Sammi在馮太學習了半年至九個月的學生,之前曾跟一位旗袍師傅學做旗袍,但她表示師傅只是叫她不斷地縫就可以,當中有些細節卻以「眼不見為淨」的方法處理,坦言「完全唔到學唔到野」,反而印證了自己真的喜歡縫製衣服,和推動她找另一位更好的老師學習。在朋友的介紹下,她便到馮太學習縫製技巧,「一星期兩堂,四堂就完結了,已經懂得縫一件衣服。教得很詳細,例如縫一條拉鏈有些技巧的,好像怎樣對摺、收在哪裏,縫骨位要如何縫得較貼服。」由於懂得畫紙樣的技巧,領悟後便由一個紙樣做出十款衣服,所以她已有半年至一年沒有買過新衣服,她笑說自己做衣即使選較優質的日本布料,亦只需70多元一碼,一件短袖衣服已綽綽有餘,更可替小狗做圍巾。原為社工的她,以小狗的床上用品品牌為正職,「我的父母很驚訝,我竟然可以做到這個地步。」
馮太沒想過30年後竟能重投衣車的懷抱,坦言開頭所承受的壓力不小,但後來看到學生們有種夢想成真的歡愉,亦感到開心和享受。
收費:$2,400 @ 4堂 (每堂3小時)
記者:陳煥欣
攝影:鄧鴻欣、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