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養和醫院走過95個年頭,現由第三任院長李維達與行政經理李維文兄弟檔掌舵。「老竇教落」要與前線並肩,造就李維達眼中最大成就:醫護團隊「never walk alone」。李維文直言「同政府爭割盲腸係嘥火藥」,養和定位在補足公營醫療未觸及的新科技,例如耗資30億元、料於2022年啟用的質子治療系統,以及最快明年底引入最新磁力共振電療機。
記者:袁樂婷
該院前身為1922年創立的療養院「養和園」,當時設有28張病床。創立僅3年後,連場大雨引發山泥傾瀉,療養院大樓受嚴重破壞須關閉善後。外科醫生李樹芬翌年獲委任為院長領導重建,養和園轉型並易名為養和醫院。其後中院大樓建築費超支兩倍,該院一度財困,李樹芬買股並清還欠款,成為大股東。他在1966年離世,其弟李樹培接任院長,至2005年再傳位給兒子李維達。
「同政府爭割盲腸嘥火藥」
李維達說,以往經歷換來理財哲學:腳踏實地。「時勢好嗰時,你覺得應該發大(擴建醫院),你咪借錢囉,但突然間時勢唔好嗰陣呢,啲債點孭好,係咪先?」他說經濟環境瞬息萬變,不為發展而借貸,「行得幾快咪行幾快」。
在有限資源下決定投資哪種新科技,講求眼光,李維文坦言偶爾失手,但拉上補下,不至於做蝕本生意,「好多呢啲科技初初係計唔到數,但我哋覺得有前途,就揼啲資源落去」。正電子掃描儀器最初要日做六個症才回本,「但部機最多就係做六個病人」;事隔10多年技術進步,正電子掃描配合「碳11乙酸」能更準確測試肝癌,當年有點冒險的投資,今天收穫果實。李維達補充,該院與中大及港大設交流平台,也是觀察醫療科技走勢的其中一個窗口。
癌症年殺逾萬人,是本港疾病「頭號殺手」,養和的發展重心亦向癌症傾斜。李維文說,質子治療系統於筲箕灣阿公岩村道的選址已挖好28米深地基,正逐步向上興建。他稱,將來會與政府合作,應用該套系統幫助患癌兒童,但細節未定。此外,該院最快明年底引入最新的磁力共振電療機,待相關技術發展更成熟,有望追蹤到隨呼吸移動的腫瘤位置。李維文說,新技術預計仍需5至10年的臨床研究,才可正式應用,該院將與儀器的研發公司合作研究。
李維達在美國讀醫,1980年回流做眼科,是養和角膜移植先驅。「老竇教落,唔好脫離前線」,現時10個院長和副院長中,有8個會應診,包括李維達。他說,在SARS等關鍵時刻最能體現前線醫護的重要,因此加強培訓,讓他們面對突發情況時有足夠經驗應變。他也強調團隊精神,其中一招是與前線醫護組隊參加毅行者。李維達試過在訓練時跌傷手,又曾被傳媒捕捉到中途吸氧氣,他笑說:「要唞氣㗎嘛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