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華煤氣公司斥資3.5億元興建的將軍澳堆填區沼氣處理廠,將於年底開始投入運作,目標5至10年內將沼氣轉化佔可再生能源應用比例,由現時2%增至5%。燃氣生產總經理文偉倡表示,將軍澳堆填區自去年1月起停收都市固體廢物,釋出的沼氣預期減少,料回本至少需15至20年。
將軍澳沼氣處理廠佔地約3,600平方米,經沼氣處理系統從堆填區收集沼氣後,會輸送至處理廠。沼氣經處理後,轉化成合成天然氣,廠房每年最高可轉化約6,740萬立方米合成天然氣,是全亞洲第一大的同類型廠房。
輸出的合成天然氣,一部份將會供應至中華煤氣附屬公司名氣通的數據中心,以作中心的製冷系統之用。另一部份會經12公里長的管道輸送至井欄樹調壓站,經調壓站處理後,再注入供應網絡,予全港逾180萬戶使用。
年減5.6萬噸二氧化碳
文偉倡表示,以往沼氣只能以燃燒方式處理,因而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廢氣,危害環境。他指沼氣轉化,一來能轉廢為能,二來可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他預計1年最多可減少排放約5.6萬噸二氧化碳,相等於240萬棵樹每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他又指,自去年1月堆填區停收都市固體廢物,只能接收建築廢物,接收量大減。他指將軍澳的沼氣處理廠只可食老本,靠積聚多年的固體廢物釋出沼氣,並指沼氣產氣量會逐年減少,使預計的回本期由原定的10年,延長至少15至20年。被問及會否因處理廠未能回本,而把費用轉嫁市民,他回答指處理廠並不是用來賺錢的項目,加價與建設費沒相等關係,不會因有關項目影響煤氣費。
■記者李思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