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遲沒什麼好,就是可以隨時隨地胡言亂語,不論錯得多麼離譜,大量的大人都笑笑口以「細路仔唔識世界」打發掉。譬如報導方逸華仙遊,矇查查的外國記者指她當過電影明星還罷了,港媒也起鬨說她歌影雙棲,憑《小雲雀》初次登上銀幕飾演一個角色,便完全與事實不符。那部顧媚領銜主演的歌舞片拍於一九六四年,召集群星客串演唱以助聲勢,電視尚未普遍入屋的時代小市民難得一睹歌手廬山真面目,當然哄動一時,方逸華的《花月佳期》因此唱到街知巷聞冇花冇假,但更經典的不會不是潘秀瓊的《情人的眼淚》,參加畀面派對的串星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唱完拍拍屁股鬆人,絕對毋庸演戲。而且這隻黃鶯早已經在水銀燈下出過谷了,一九五七年的《曼波女郎》,葛蘭飾演的孤女通街找尋生母,因為聽說媽媽曾經賣唱,所以專攻歌台舞榭,闖進夜總會一位旗袍女士正在台上獻唱《今宵樂》,背後光管燈五隻字「方逸華小姐」,幾乎唱咁耐亮咁耐,簡直是史上最猖狂的植入廣告。
強詞奪理的你可能會說,歌星也是角色扮演呀,披上歌衫拋頭露面,不外是一種職業的cosplay,老餅落得遭雞蛋挑出來的骨頭骾死。呢點費事同你拗,不過話時話,那些年方小姐倒真把歌星演得非常盡職,我特別欣賞的是與顧媚重塑歌廳風情的EP《萬紫千紅》,一中一英串燒十首時代曲,除了兩人首本《不了情》和《花月佳期》,還包括日本的《默默的相思》和法國的《失去的愛情》。是的,英語歌詞譯得很行貨,但昔日好姊妹肩並肩手攜手,教人想起「極一時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