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調查發現,很多本地教師說港式英語,不夠地道,有些人忽略聲調變化,有些則徹頭徹尾讀錯(如eat讀成it)。若真的發錯音,影響語義──試想把sheet讀成shit──我認為不能原諒,但聲調口音是否必需「正宗」,則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要求嚴格,語言天分高,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外語說得像母語一樣,自然該精益求精;但有些人只講實用,沒興趣練什麼牛津腔河口腔,也完全可以理解,況且英語標準口音一直在變,何謂「地道」?十八九世紀最正宗高雅的口音,我相信今天100%人沒學過。
學者John Walker在十八世紀末出版《修辭文法》(A Rhetorical Grammar),歸納當時上流社會有識之士的發音規則,教讀者如何說最優雅的英語。簡單如You字,今天大家任何情況都讀U,但二百年前你這樣讀就很不正宗,You讀法該遵守以下規則:一,You作主語用時,該完整地讀U;二,You作賓語用而需要強調時,例如He told YOU before he told anybody else,也讀U;三,You作賓語用而不需強調時,例如Though he told you, he had no right to tell you,這句的重點不在you字,就要輕讀成ye(類似「依」)。又如singing和bringing等字,由於「-ing」音在同一字中出現兩次,聽起來不悅耳,正宗讀法該是singin和bringin,跟「in」押韻,不跟「king」押韻──這種特殊發音技巧,二十世紀初英國上流社會也沿用(參見David Crystal的《The Stories of English》)。這種口音太精緻了,相形之下,BBC口音也嫌粗野,女皇英語簡直掉進鄙視鏈的下游。
其實老師怎樣教,該視乎學生水平和需要,以前的夜校學生跟我說:「現在那位老師,花很多時間教口音,千叮萬囑用BBC音,還強調連音,但我們連英文字也認得不多,又不是做廣播員,真不明白學這些有什麼用!」她是退休人士,學英文只為增廣見聞,給自己世界多開一扇窗,現在因為老師的執着,弄得她意興闌珊,不想再學下去。教育的初衷何在,為人師者該深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