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歐洲與亞洲51國的外長,齊聚於緬甸內比都召開第13屆亞歐(ASEM)外長會議。會議之始,部份論者認為應趁此機會討論緬甸的羅興亞人議題,因為本次會議主席的緬甸外長,正是該國實質領導者的昂山素姬。
於是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與日本外相,特別前往孟加拉的羅興亞人難民營探視,被視為是對緬甸的施壓。不過在最後的主席聲明,卻沒有提及羅興亞以及相關的穆斯林議題。據稱昂山素姬已向歐日等國說明羅興亞人返鄉等應對措施,避免了各國對她的批評。
自從若開邦爆發武裝衝突,數十萬羅興亞人逃離家鄉,多半落腳於孟加拉。聯合國代表認為這是標準的種族清洗,緬甸政府堅稱羅興亞人是非法移民、穆斯林對國家安全有極大危害,並拒絕聯合國入境調查,昂山素姬等民主派則稱衝突是由貧窮引起以卸責,也讓昂山與緬甸的形象跌至谷底。
目前尚不清楚緬甸會如何處理這項人道危機,但從日前中國外長王毅前往孟加拉與緬甸,展開磋商之旅,或可一探究竟。王毅首先表達北京支持內比都的立場,認為若開邦問題屬緬甸內政,各國不得干預。接着提出解決羅興亞人問題的三步驟,包括停火、遣返與脫貧,最後一項明顯是呼應昂山。
停火與遣返都是基本常識,至於接下來的步驟該怎麼走,西方和中國有不同的看法。像是人道協助,有些人士主張,緬甸應接受以聯合國為主的力量,進入若開邦衝突地區救援與善後。這是觀察緬甸是否願意與西方和解的第一步,但內比都似乎還沒做好準備。
另外也有人士認為,當事件平息,必須向違反人道行為者究責,甚至緬甸應廢除或修改針對少數民族的歧視性法律。這幾乎不可能為現在的緬甸政府所接受,只會讓內比都更加敵視西方。相反地,北京在一帶一路戰略的考量下,出面斡旋孟加拉與緬甸因羅興亞人議題所產生的齟齬。對北京而言,最重要的是盡快穩定局勢,減低傷害王毅所謂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孟中與緬中關係。
可悲的是,部份緬甸菁英被民族主義與宗教極端主義蒙蔽理智,以為引進中國力量可作為對西方的反制,卻不知國際局勢急速變化。說穿了,特朗普治下的美國並不如前任般重視緬甸,不論是從戰略位置或經貿利益來看,華府現在顯然仍未確認緬甸的價值。歐盟雖較為熱心,但迄今也只有對一些軍頭的制裁之議,而沒有其他具體行動。
換言之,緬甸設想的美歐制裁並沒有發生,但中國可藉緬甸的憤怒與恐懼趁機獲利。具體呈現在延宕已久的密松大壩與皎漂港交易上,對於無以為繼的密松工程賠償問題,財政困難的緬甸早已傳出以港口股份作為抵押。如今北京為內比都出錢又出力,絕對不會空手而回,未來緬甸將為此付出更多代價。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