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規劃】
【本報訊】養和醫健旗下有4間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分佈於中環、太古、港島西和北角丹拿山,與今屆政府提倡發展基層醫療的方向一致。養和醫院副院長陳煥堂說,英國國民會在一間家庭醫學中心登記,身體不適便到該中心求醫,有需要才轉介專科,病歷互通。然而港人大多未有這習慣,「今次發燒去街頭診所,下次去街尾」。他認為香港社會需要加強家庭醫學和基層醫療意識,建議仿效英國作完善規劃,長遠減入院數字及加強社區疾病預防,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公私營合作,照顧不同階層。
向港大中大提供實習
陳說,養和醫院的願景是成為有教學、有科研的私家醫院,自1998年起與港大合作,每位醫科生在畢業前會到養和實習,由最初實習3天增至1周,其間會接觸24小時門診及部份專科,跟隨負責教導的醫生診症、巡房甚至做手術。至2013年中大亦加入實習計劃,但學生只到院1天。他說,學生在私院所得的訓練與公院有別,因私院病人有較多治療選擇,如何向對方解釋、商量是學問;私院亦會有公院未引入的醫療設備。該院另提供在職專科培訓,自2000年獲醫專認證為培訓中心以來,有10多名醫生在該院完成進階訓練,並考取專科資格。
問到養和醫院過去曾發生醫療事件,最嚴重要數1998年有3名洗腎病人死亡;至近年亦曾有肝癌病人施手術後大量出血,最終死亡。陳煥堂指,每個治療程序都有風險,問題在於醫生事前有否清楚解釋,以及盡力減低風險。他指該院設檢討機制,覆檢日常醫療程序,如病人在手術期間大量出血,委員會會檢視有否失誤,抑或手術本身較複雜。
■記者袁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