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無綫(TVB)的話事權早已易手,但方逸華逝世的消息,最後還是由無綫來公佈。人稱「六嬸」的方逸華過去三十多年協助邵逸夫打理業務,其後更主政TVB多年,對電視台本身、香港的電視工業,以至香港社會,都遺下了影響的痕迹。
互聯網普及前,電視就是影響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大機器。而香港的電視工業,又長期維持一台獨大的狀態,因此可以說,無綫的風格品味、價值取向,潛移默化了幾代香港人的腦袋。
政治考慮賠上新聞部公信力
先說關係到民眾知情權的新聞報道。《蘋果》日前訪問了多名無綫新聞部的前員工,他們認為,「六嬸」接掌TVB,正是由盛轉衰的轉捩點。他們形容,方氏「揸數」緊,把新聞部變成賺錢部門,先後裁員、減薪。如果這些都是應對經濟周期逆轉的方法,商業上還可以說是情非得已,但他們舉出的例子,如寧把資源投放在採訪官樣文章的領導人外訪,卻放棄大做六四二十周年專輯,就是政治考慮了。結果那一年,就發生「無綫新聞,事事旦旦」事件。諸如此類的新聞處理手法,換來CCTVB的網民謔稱。一個大台新聞部的公信力,就此賠上了。
電視同時是流行文化、創意工業的主要部份,香港電視業更曾經是電影人的搖籃。但無綫劇集、綜藝的製作、創意與影響力,近年全線被鄰近地區超越,香港早失華語世界流行文化的領導地位。蕭若元曾說:「全世界只有無綫電視四十年來毫無寸進,他們的電視劇只有三種橋段,就是劇裏的男女多角戀、爭產、家庭內訌,如果無綫劇集可以脫離這三種橋段,我便不姓蕭。」
拍攝手法、內容取材無視世界潮流,不理社會變遷,罔顧觀眾感受。種下的因,結成的果是,正如林奕華在《我與無綫的恩恩怨怨》的形容:「無綫為香港製造了整整兩代的愚民。」愚民對不公平無動於衷,對社會對世界缺乏好奇心和敏感度。
「新港劇」討好內地觀眾
無綫近年開始轉變。隨着紅色資本的注入,無綫加強與內地合作。《使徒行者2》、《踩過界》等因為內地投資,製作規模得以提升,用香港演員、港劇招牌吸引內地觀眾。《環球時報》早前的一篇文章提到,「內地視頻網站與TVB並非簡單的版權合作,而是在項目籌備階段就開始深度參與」。而為遷就內地視頻網站的更新模式,《踩過界》在香港是逢周六、日播出,愛奇藝每周二、周三免費更新,比香港早4天。此舉多少影響香港的收視,但對無綫而言,香港跟內地市場孰輕孰重,已可見一斑。以《使徒行者2》為例,在港收視、口碑不特別標青,但在內地卻錄得廿億點擊的驚人紀錄。TVB節目及製作副總經理杜之克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時說,這些「新港劇」,目標就是要「讓內地觀眾重新接受港劇」。
其實,「背靠祖國是出路」、「中港融合是大勢」之類的思維,經由京官、董建華、梁振英無限loop,這些年我們還聽得少嗎?但作為香港的持牌免費電視台,不是應該以香港觀眾先行嗎?而且,中國市場即使是出路,也不應該是唯一的出路。
台灣電視業一樣曾經積極進入大陸市場,近年卻開拓了新世界。HBO與Netflix的首部華語劇,均採用了台灣的創作班底。更重要的是,他們拍的是台灣本土的題材、賣的是地道的風味。《通靈少女》的拜拜文化、《花甲男孩轉大人》的台語場口,都成為台劇進軍國際的賣點。
香港的成年人經常叫年輕人要有國際視野,其實他們自己是不是更需要這方面的想像?
林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