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言語科學實驗室的研究發現,現職小學英文教師授課時常用港式英語,如將「down」讀作「單」、「ruler」讀作「luler」、「it」與「eat」不分等。負責研究的學者指此類發音問題非常普遍,「基本上冇人係冇(港式英語),只係程度上不同」。
記者︰葉偉東
港大教育學院旗下言語科學實驗室舉行「小學教師英語語音科學化改良計劃」,去年初以報名參與形式記錄來自20間小學、共27位英語非母語的英文科教師授課情況,團隊同時分析他們的語音樣本,為每名老師一對一培訓,糾正英語發音及口音等問題。
根據實驗室紀錄,上述參與計劃的現職小學英文科教師授課普遍有港式英語發音,如把「found」讀作「翻」、「quick」讀作「隙」、「E」讀作「依」;負責計劃的港大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博士何瑞清解釋,問題源於教師把字詞讀得太短,忽略後半音節,有教師未能分辨「it」與「eat」、「chip」與「cheap」等長短音節,或將「ruler」讀作「luler」、把「full」讀得太長變作「fool」;何擔心,老師發音不準「積累起上嚟就會好唔清楚」,影響教學。
無一人測試完全正確
教師教授英語時多受母語廣東話影響,出現港式英語。何瑞清說:「基本上計劃入面係冇人係冇(港式英語),最多只係程度上嘅不同」。由於廣東話發音有固定聲調,導致教師讀「worksheet」、「pork chop」等字時,忽略聲調變化,錯誤連續使用高聲調。
何續稱,教師只要接受糾正便可改變發音,惟因課堂情況多變,教師回校後容易打回原形。他建議教師嘗試注意及自我糾正讀音,盡量加重語音,「就算單字讀出嚟聽落好似好誇張,但喺全句時就會正常」。他亦促政府調撥資源,加強英語教師的發音、語言培訓。
港大言語科學實驗室主任吳民華強調,所有港人說英語也會有自己的口音,計劃目的並非針對教師語文能力,而是藉改善教師發音教育下一代。
參與計劃時任教小四英文的教師劉泳欣指,港人有港式英語口音在所難免,加上現時教育制度普遍不重視語音,「好似讀、寫都仲可以自己練,聽力都可以搵電影或聽歌,但講就只集中小組討論、演講,比較重視idea,唔多重視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