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醫講腦系列三】
【本報訊】遺傳及腦部創傷均可引致腦癇症,患者更不乏10多歲的年輕人,近年公眾對此病認識增加,惟普遍人只知抽搐或咬舌頭兩類常見病徵。腦神經科醫生指出,腦癇症病徵有很多種,患者身體除可能不受控地抽動,也有可能全身動彈不得,甚至失神跌倒等,只是症狀較不明顯,難被察覺。不少人誤會腦癇症發病時會「咬斷脷」,亂找硬物塞進患者口中,其實反而增咬崩牙或誤吞異物風險。
記者:于健民
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名譽臨床副教授梁浩雲表示,本港約有7萬名腦癇症(前稱癲癇症或「發羊吊」)患者,發病率一般僅約5%,其餘則沒有病徵。臨床上發病年齡較多是10歲至20歲青少年,或65歲或以上長者,前者主要是遺傳自家族成員,或曾經受過腦部創傷等,後者則較多是因腦部血管生長畸形、患上腦膜炎或腦腫瘤等。
病徵包括身體失知覺
梁指,較常見的腦癇症病徵為四肢及臉部抽搐、咬舌、失禁,手部亦會有不由自主的動作,例如拿起水壺把熱水倒向身體等,亦有人發病時會突然全身動彈不得,身體猶如失去知覺「企定咗郁唔到」等症狀,甚至會有失神的現象,增加跌倒骨折等較嚴重創傷風險,亦有部份情況,病人的肌肉會突然放鬆,導致跌倒。
不少市民誤以為腦癇症發作時,患者因口腔不受控會過度用力而「咬斷脷」,故要找硬物塞入病人的口腔。惟梁浩雲稱,單憑牙齒的力量不足以咬斷舌頭,如在病人不受控時再誤塞異物入口,不單會影響病人呼吸或引致窒息,也會增加病人誤吞硬物風險,所以更加危險。
梁稱,大部份的異常腦電波都是源於腦內紊亂所致,但亦有醫學相關文章或新聞報道曾提出,當腦癇症患者目擊突如其來的閃光時,也有可能引發異常的腦電波。
捱夜 發燒傷腦可致病
當中較為人熟知的,是在1997年底日本電視台播放卡通片《Pokémon》時,當中有數個畫面出現頻繁的紅藍交替閃光,播出後有接近700名兒童出現抽搐等腦癇症病徵,大部份人本身是患者,需要送院接受治療。梁浩雲表示,醫學界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了解閃光與腦部發出異常腦電波的關係,惟腦癇症患者應該避免到有可能出現閃光的地方,例如惡劣天氣有閃電時外出或到酒吧等。
預防腦癇症的最佳有效方法是保持腦部健康及不受創傷,日常應該作息有序,減少捱夜「通頂」等傷腦行為。此外,發燒有可能破壞腦細胞,甚至引發細菌感染或腦膜炎等,故應及早求醫治療。
註:人口老化加上腦科疾病的患者持續上升,《蘋果》與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合作,一連5個周五為讀者解構常見腦病,防患未然。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