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康文署向學校免費送花苗的「一人一花」計劃今年以黃時鐘花作主題,近日有家長在網上反映花苗易枯,不少人為子女買花苗替補,價格一度炒貴數倍,有花商更實施限購。教育界對搶購現象感不解,認為種植過程有失敗乃正常,若過份強調種出「靚花」交功課,只會令計劃變質。
花店推「限購令」
《香港01》上周報道,花墟近日多間店舖的黃時鐘花苗沽清,並引述商戶稱不少家長因種死學校送的花苗,於是買新苗替補,有花店將原價20元的花苗抬高至80元,炒貴3倍。
記者日前巡視花墟,僅兩戶有黃時鐘花苗出售,一株售20至25元,每人限購兩株。商戶吳女士指,康文署「年年都有得派(花苗),年年啲家長都會呢個時候嚟買」。她指家長緊張無花交回學校,部份家長會一次過買「十株八株」,因此規限購買數量。記者採訪時,剛巧有家長攜子到店買了4株。
參與計劃的聖公會天水圍靈愛小學校長孔偉成表示,「唔明家長(搶購)為咗乜,種唔到咪種唔到囉,冇嘢係包種到㗎」。他指校方有時會舉辦種花比賽,絕對不設罰則,搶購現象反映部份家長對「無論計唔計分、比唔比賽」的活動都過份緊張。
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得悉花苗價急升後感驚訝,他指種花過程或經歷失敗,可教育孩子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種植又可怡情養性,出發點良好。他指多買一、兩株作後備無問題,但若買太多花想避免失敗,單純為贏比賽、種得最靚去奪獎,忽略教育意義,「咁變咗揠苗助長喎」。
一人一花計劃今年10月至本月中向參與學生派花苗,要求學校明年3月底前編製活動紀錄冊及填妥問卷交回康文署,學生毋須交報告。康文署表示,共1,166間學校、逾37萬名學生參加,派發約40萬株花苗,署方最近收到兩間學校表示小量花苗質素欠佳,已安排更換,個別學生有需要更換可先與學校聯絡。
■記者袁楚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