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提及,港劇偏重主角父母和長輩的戲份。家庭觀念固然重要,沒人由石頭爆出來的,但說故事時過份着墨則興味索然。
以《射鵰英雄傳》為例,這個經典吧。郭靖未出世便喪父,全書正文可以說是從他辭別母親到中原闖蕩才開始,而他邂逅的黃蓉則自出娘胎即喪母,又剛從桃花島離家出走。正如《聖經》說,人要離開父母,好戲便在後頭了。根本,金庸筆下的主角,盡屬不同程度上的孤兒──或雙亡,或單親,或失散,唯一有望父母齊全的,是妓女兒子韋小寶,如果尋獲其嫖客爸爸的話。
那麼,主角們有親兄弟姊妹嗎?答案亦近乎零,最可疑張翠山夫婦在冰火島十年無所事事竟只得一男張無忌,勉強算上《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與乾隆皇吧(在初版為同母異父),偏偏勢成水火。可以說,武俠世界就是一個舉目無親的世界,這情況既反常又正常。反常是,無論在作品問世的當時(五、六十年代)抑或所書寫的古代,家家務求添丁,人人手足成群,獨生子女實際很罕見;但讀者卻覺得這才合合尺,主角就是要孤立無援,就是要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若然個個家道興旺、溫室中培育,何來引人入勝的成長歷程?匱乏的社會,雖然來自大家庭兄弟眾多,但人浮於事,本質上都像個獨行俠,感同身受,所以歷來中外都愛寫愛聽孤兒奮鬥的故事。這是優良傳統,也是戲劇原理,即使設定為雙親健在,都以盡量減少其牽絆為尚。
現時香港,小家庭日趨普遍,大台劇《誇世代》卻一開局便着力交代歐陽震華三代同堂種種裙帶關係(姓名還要肉麻當有趣「宋仲基」「宋仲X」地排下去)。為何會這樣?社會富裕了,港孩愈來愈多獨生,受盡百般呵護,習慣依賴,潛意識裏反而形同有大家族撐腰,投射在劇集裏。可惜,正如上述,家爺仔乸拖拉難以構成振奮人心的勵志內容,唯有糾纏於盤盤碟碟、茶杯裏的風波,到頭來什麼劇種都變成倫理劇,也是一個社會失掉活力的縮影。
不過,也許我想多了。純粹TVB半百基業,梨園子弟白髮新,累積大批步入甘草年齡的藝員,因利乘便,製造多些開工機會給他們填夠show數。一個年輕角色可衍生出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岳父岳母,一開八冇話唔得,婆婆媽媽嗌交對白又易寫,只是撞口撞面老臉孔多過青春少艾,就別怪觀眾離棄而去睇韓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