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每年資助非政府機構(NGO)逾百億,但有近兩成虧損。本報查閱全港165間接受社署資助的NGO,2015/16年度有31間整筆撥款共虧損約5,700萬元,其中香港青年協會赤字達1,061萬。昨發表的審計報告促請社署查明虧損原因,立法會帳目委員會則已決定就此召開聆訊。
記者:王家文
審計署報告指出,有31間NGO於2015/16年度錄得整筆撥款營運虧損,佔總數約兩成,平均每間虧損金額約185萬元;當中14間機構連續3年有赤字,有8間更已耗盡整筆撥款的儲備,並以自負盈虧活動收入補貼營運資金。
本報查閱165間NGO向社署提交的2015/16周年財務報告,香港青年協會整筆撥款錄得最多虧損達1,061萬元;早前因「計錯數」而腰斬短期計劃及裁員的鄰舍輔導會也有逾973萬元赤字;其次是匡智會也虧損724.7萬元。連續至少兩年出現赤字的機構包括青協、匡智會、利民會和防止虐待兒童會等,香港紅十字會自2007/08年度起一直虧損。
青協19人年薪逾百萬
除營運損手,部份NGO的整筆撥款儲備也「乾塘」,2015/16年度至少有5間NGO出現負數,包括防止虐待兒童會(-30,120元)、大坑坊眾福利會(-76,704元)等,香港佛教聯合會的整筆撥款儲備更錄得336萬元赤字。
機構營運虧損與薪酬開支擴大有關。以青協為例,2015/16年度有152名員工年薪50萬元或以上,其中19人年薪逾百萬,共涉款逾1.11億元,總薪酬開支達2.15億元,較整筆撥款多出近1,300萬元。同樣出現赤字的九龍城浸信會、錫安社會服務處及元朗大會堂管理委員會等,都出現類似情況;其中監護者在該年度的總薪酬開支逾1,100萬元,較整筆撥款高出一倍。
審計報告指出,整筆撥款的資助額以政府薪級表的中點薪金為基準,部份機構員工卻基於技能、職級、年資和經驗等多項因素,薪酬難免高於中點薪金,甚至超越頂薪點;但一些員工的薪金則低於中點薪金。審計署也發現,NGO使用整筆撥款津貼其他非《津貼及服務協議》規定的服務,情況十分普遍。署方曾探訪6間機構,其中3間機構把總辦事處的經常開支,全數納入整筆撥款津貼的服務,例如有機構行政總裁於2015/16年度的157萬元薪酬全數記入《協議》規定服務內。
審計署認為,社署需查明機構持續錄得虧損的原因,並加強監察及檢討整筆撥款制度。立法會帳目委員會主席石禮謙表示,整筆撥款實施多年,鑑於事件對社會及機構服務表現有嚴重影響,決定召開聆訊。社署表示,接納審計報告的建議並作跟進。
社會福利機構員工會總幹事邱智恆批評社署監管不力,有機構現赤字,部份則儲備滿瀉,導致社福界出現「貧富懸殊」,憂慮情況持續可能有機構面臨破產,影響服務。社聯促重新檢視整筆撥款的人手編制和撥款基準,免人手流失,影響服務穩定。
青協回應稱該會財務狀況穩健,整體營運並無虧損。青協接受社署整筆過撥款,只屬其整體財務中的部份(佔50%以下)。由於政府整筆過撥款的基準存在不足,故需動用有關儲備以應付額外開支,此乃正常及制度容許之做法。在動用整筆撥款儲備時,青協亦嚴格按照社署規定;該儲備上限為社署認可支出的25%,而青協目前所佔比例為15%,屬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