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ild af Tid是哥本哈根一家設計工作室的名字,直譯英文為waste of time。記得《小王子》唱:「用義大利式的浪費時間」,去過義國便會覺得五月天誠不我欺,無窮無盡的咖啡時間,一個字、一個鐘、一整天就喝完了。丹麥式的浪費時間也一樣慢,也愛花費工夫在沒有實際用途的事上。譬如這家工作室,正「忙着」創造一道一道城市歷史牆(V æ ggen)。
這一系列互動影像作品共用一個處理系統,開發者和世界各地博物館合作,選定城市,限定版圖,然後集中處理博物館收藏部門的歷史圖片和市民上傳網站上的私人照片,將它們統一數字化,按時間和地理兩條軸線編進地圖,最後用長卷軸似的互動屏幕承載整套3D影像,向公眾開放。最早問世的哥本哈根牆有12米長,由當地博物館覆蓋在移動集裝箱表面,在城市街道來去六年。德克薩斯的El Paso博物館則將「牆」直接裝在館牆外,長期開放。開羅的牆沒有實體存在,完全生長於網站上。系統也在更新發展,最新功能是改圖,比如把今日的你和你的曾祖父拼在一起,放在你家祖屋的原址上。而像開羅這樣有漫長殖民史的城市,各種時間、人種、地理的蒙太奇又格外多元。
Jakob Thorebek,浪費時間工作室成員之一,一直在做牆,他和我說做一個城約8到12個月,「慢慢做也不很累,又有成就感」。把城變成牆花費在幾十萬到幾百萬歐元不等,所到之處往往引起本地人和遊客的歡迎,這兩年又趕上自拍風潮,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其實香港也適合有一座記憶牆,新舊疊加,相互取代,忘記復又發現,架在玻璃幕上,供人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