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盤名越來越膠 - 馮睎乾

樓盤名越來越膠 - 馮睎乾

新世界推新樓盤瑧蓺,二百多呎,樓價高見千萬。這個被街坊譽為「我很細,但我好很貴」的劏房盤,到底有何賣點?最大賣點當然是它貴得嚟細,細得嚟貴。我是認真的:在香港一個招牌掉下來,已壓死十條業主,有樓不足為奇,只有不在乎用千萬買個劏房,那才是身份象徵。你覺得不可思議,不過證明你窮,而貧窮是會限制想像力的。
劏房盤的第二個賣點是它的名字,即「瑧蓺」。這兩個字,我猜99%香港人也不懂得讀,或至少不肯定,包括我。從前豪宅價錢合理,名字親民,什麼淺水灣道幾多號,一聽就知是多年前的便宜貨。近年貴價樓則不同,呎價有多高,名字就有多深。「蓺」字還好,我以前讀《詩經》見過,解作種植,粵音「藝」,亦即「藝」的古體。但為什麼用古體呢?難道以為好型?咁型,「新世界」又唔改為「新卋畍」?至於「瑧」,我讀書少,真的從未見過,《康熙字典》解作「玉名」,粵音「津」,這回長知識了,要感謝新卋畍。但「瑧蓺」合起來怎解?「種金」聽得多,「種玉」未聽過,我努力思索,終於想起晉代小說《搜神記》有個楊公種玉的故事,難道「瑧蓺」用的是《搜神記》典故?
樓已夠貴,還要起個比海還深的名字,證明香港人果然「越難越愛」。當然可能是我想多了,地產商可沒這樣解釋,人家不過從《康熙字典》玉部隨便挑個字,再配個古色斑斕的異體字而已。這樣膠的名字,萬勿告訴我還要重金禮聘「專家」構思──吩咐程序猿編個程式,一分鐘內自動生成的樓盤名,已足夠你用一萬年。近年種種迹象顯示,樓價越高則名號越深,長此以往,《康熙字典》將喪失競爭力,馮翁建議日後地產商可考慮學武則天造字,或向道教符書取經,例如把「天地」寫成「靝埊」,再起用尹天照做代言人,但他要先改名「尹靝曌」,必收宣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