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11月17日公佈最新貧窮數字,香港的貧窮情況進一步惡化,2016年的貧窮人口多達135.2萬,即全香港每五個人就有一人被界定為貧窮,是2009年有紀錄以來新高。而長者的貧窮情況更惡劣,即使計算恒常現金的政策介入後,仍有近34萬人的貧窮長者。
公佈消息當日,政府新聞只是形容「貧窮人口輕微上升」,作為官方發佈新聞的渠道,隱惡揚善尚可理解。怎料那間有五十年歷史的電視台新聞報道,比官媒更官媒,他們的跟進報道是去訪問扶貧委員會成員指貧窮線未能反映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意味貧窮數字不代表真實情況。
該新聞報道首先指出貧窮線以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一半來界定,如果退休人士無收入但有資產就會被納入貧窮人口,再來找到兩個長者街訪,他們表示自己有物業收租,加上儲蓄及生果金,足夠生活。再訪問兩個扶貧委員會成員何喜華及田北辰,指貧窮線反映不到實況及起不了作用云云,藉委員之口建議重訂貧窮線。
如此報道可說比官媒更懂得為政府塗脂抹粉,一方面給予觀眾香港的貧窮情況並不是那麼差的印象,意即「你係窮人,但你唔係真係窮」。而且由於缺乏平衡報道,即沒有採訪到真正貧窮長者的現況,觀眾亦會容易產生錯覺,以為香港有好多長者是擁有大量資產及儲蓄,甚至去抱怨或敵視那些為長者及貧窮人士爭取更多保障的團體,造成更多的社會對立。
我不知該名負責在街上採訪長者的記者找了多久,才找到兩位願意上鏡而又有物業收租,兼認為自己不用擔心退休生活的受訪者,但這絕不能反映社會現實,只要到深水埗、觀塘等舊區走走,就會發現擺地攤賣二手雜物、執紙皮執汽水罐轉賣的長者比比皆是,這才是騙不了人的真實社會現況。
重訂貧窮線,將有資產的退休人士剔除於貧窮線以外,短期有助減少貧窮人口,也可為政府的扶貧措施提供邀功的理由,但長者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通脹越來越高,這些有物業、有儲蓄的長者是否就有足夠的退休保障?
再者,貧窮情況惡化的另一原因是向上推,即收入中位數增加,令更多人納入貧窮人口,這表示在職貧窮的人士未能於社會整體收入上升中受惠,反映貧窮懸殊問題更嚴重,而政府的扶窮措施,如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都未能起到作用。
作為第四權監察政府的傳媒,可以訪問貧窮家庭的個案,看看他們生活在得到政府的津貼後有沒有改善,也可以邀請學者去探討政府扶貧措施的成效,但這些該傳媒都沒有做,反而別樹一格,提出重訂貧窮線,為減少貧窮的數字,去傷害社會上最缺乏能力去保障自己的其中一群。如此高超的政治化妝師,難怪深得政府官員歡心,頻頻輸送人才至政府總部。
諾仁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