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關係,互相依存、互相利用、互相關懷、互相聯繫、互相比較、互相增值……說是「社交」,我更重「人緣」──人際關係中的正能量、推動力,也是因果。有善緣惡緣,無緣不會社交,對面相逢也不相識。
有些人有分享亢奮症,以證存在價值,一不小心,涉炫耀、出賣、爆料,也被起底;有些人有社交障礙,社交痛楚、社交焦慮、社交恐懼……不要緊,各有自己生活方式,怎麼舒服怎麼過,哪兒涼快擱哪兒,早睡晏起又一天,只是無法與人相處,對經濟打擊最大,未必自給自足,長貧難顧,也不能終生啃老──有的且連父母亦不願交往。
不過真正令人勞累和不快的,是「無效社交」。其實每個自由自在的人,逼不得已要在一些聚會、宴會上,跟另一群陌生人寒暄、客套、吹捧、笑臉相迎特別吃力,留個電話也不會通聯,時間和精力浪費了是補不回的。見人什麼都在fb等社交網絡上share,少幾個like又很沮喪甚至抓狂,只求引起多些虛幻關注,不懂珍惜眼前身邊的「實體」,這不但是無效社交,還是無明(梵語,煩惱、痛苦之根源)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