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小學老師A談起小學生學習中英文一事,她說最近參加教育局九龍塘辦事處的一個小學學習簡佈會,由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主持,侯教授在教育界以力撐TSA著名,教育局官員以前堅持實施TSA的理論與數據,很多都源於侯教授的研究。
侯教授在簡佈會上講述一些最新的調查研究結果,小學老師A沒有記錄得清楚,但她最記得關於中英語教學對小學生的影響。據侯教授的調研發現,在幼稚園以英語學習,學生的中文和數學能力差於接受中文教學的學生,升上小學後,中、數的水平比較容易落後於其他學生,但EMI(英語為教學語言)幼稚園的學生,英語程度明顯較好,但如顧及學生的家庭背景及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簡稱SES)之後,研究發現幼稚園學生與SES有很大關係,即是說,學生父母曾受大學教育,經濟環境不錯的話,子女的英語能力多數高於平均水平。從另一角度看,SES比較高的家庭,絕大部份把兒女送進EMI幼稚園(例如最著名的學費高昂幼稚園基本上便是富二代富三代集中地),這些學生在家與父母講英文,習以為常,故此這批學生的英語能力與家庭有關還是與EMI幼稚園教學有關,存有疑問。
小學老師A說,聽侯教授之言,送子女進EMI幼稚園,要交高昂學費,怎知道對學生的中文與數學能力有損,也不見得能真的對學生英語能力有增值,家長豈非虧大本,EMI幼稚園的性價比低得離譜?
左丁山對小學老師A說:「此則要視乎家長偏好了,香港家長迷信EMI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名校皆是EMI,家長怎肯放棄!」老師A反問左丁山,信不信侯教授的研究發現?左丁山以為香港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家庭背景有關,應為常識。平日所見,在馬會Playroom出沒的小孩,不少以英語交談,沙田陳太的兩位孫女有時也互相講英文,和愛看now 442台卡通(英語)。她們也就讀EMI幼稚園,比較之下,陳太一位親戚不懂英語,親戚的孫女便不能以英語對談。香港的實況大概與侯教授的findings吻合。另一方面,以前看過華爾街日報記述香港教育學院(現教育大學)的研究,用英語學習數學的學生,數學能力比用母語學習的學生差一點,一個簡單的例子竟是,11,12,13……容易記憶,說eleven,twelve,thirteen,腦袋要適應!個別學生當然不能一概而論,整體來說,侯教授的研究似乎合乎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