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 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雖然只是十一月中,但各商場、商廈已開始增添聖誕佈置,迎接聖誕節來臨。除了欣賞燈飾、跟聖誕樹拍照打卡、互送聖誕禮物,一張表達問候之情的聖誕卡,同樣是聖誕節不可或缺的一環。科技越趨發達,現在大部份人都改以電郵、WhatsApp等方法傳送電子聖誕卡,其實手寫的聖誕卡,背後的意義又豈止祝賀人聖誕快樂?中文版聖誕卡的出現,甚至可追溯至逾百年前的清末民初時期。
香港收藏家協會會長唐卓敏自小學愛上收藏,起初是儲車票、學費單等不用額外花錢買的物品,後來收到朋友寄來的聖誕卡,便將之當成收藏品般珍惜,慢慢也開始收藏古今中外的聖誕卡,家中至今有近二千張不同時期的聖誕卡,放於兩間擺放紙品的收藏室。聖誕卡象徵着一份問候的心意,上面的圖案設計也見工夫,是具鑑賞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唐卓敏年輕時曾留學外國讀醫,閒時會到跳蚤市場尋寶,經常發現不同款式的聖誕卡,而部份珍藏,則是在拍賣會上競投而來。當中他最珍而重之的,是一張1944年由美國費城寄到上海江灣戰俘營的聖誕卡,當時日本侵華,攻陷上海,美國戰俘被扣留在日軍集中營,有美國人趁聖誕節寄聖誕卡給營中戰俘,期間要過五將斬六將,通過日軍的審查並蓋上「檢閱濟」許可印章,方能送到戰俘手上,「很有戰爭風味和難得,最重要是對俘虜的安慰,令他知道有人想念自己,能在營中撐下去。」
他認為外國跟中國的聖誕卡的分別,主要見於卡上的祝賀語。外國的一般都只有「Merry Christmas」、「Happy New Year」,而中國的就會有「身體健康」、「合家歡樂」甚至是「與德為鄰」等老子主張,祝福語更多元化,亦見中國氣息。多年前的聖誕卡媒介可謂無奇不有,並不限於一般紙張,1942年甚至有外國人以中華民國的拾圓紙幣當作聖誕卡,於水印位置蓋上「聖誕新年」的字眼,相當特別。
唐卓敏坦言,實體聖誕卡正逐漸式微,人們生活越來越忙碌,沒有停下來用心寫卡的時間,用電郵就可以一次過將數百張電子賀卡傳送出去,加上印刷費高昂,價錢亦因為需求低而變得越來越貴,但他堅信實體聖誕卡並不會被完全取代,「就像明信片一樣,始終都要有實體,人們也喜歡。」
聖誕卡珍藏展
日期:即日至2018年1月2日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
地點:屯門時代廣場南翼地下
記者:李煒汯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