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外交官讚特朗普「不對抗」形容「特習會」過程愉快

中國前外交官讚特朗普「不對抗」
形容「特習會」過程愉快

美國總統特朗普完成首次在中國國是訪問,帶走總值2,500億美元(約1.95萬億港元)商業訂單,也沒有公開談論令中國感到頭痛的兩岸問題、民主人權問題等。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在紐約表示,特朗普訪華之行反映他了解維繫中美關係時,「不應與中國對抗」;前美國駐華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 Jr.)亦稱讚特朗普明智,「他明白到與中國領導人建立個人關係的重要性」。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特朗普上周一連三日在中國訪問,獲中共十九大後連任黨總書記的習近平以最高規格接待。「特習會」互動親密,美方沒有公開談及兩岸、中國人權等敏感議題之餘,特朗普也不再抨擊中國出口影響美國經濟,反口說「不會為貿易不平衡責怪中國」。北京則以銀彈政策「回禮」,與美國簽署破紀錄的2,500億美元貿易協議。

前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何亞非在紐約大學(NYU)演講上談及「特習會」。他引用習近平對中美關係發展的期望「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看來中美兩國政府最高領導人,對中美怎麼合作發展,已經取得共識」,何亞非續說,有別於前朝奧巴馬政府「亞太地區再平衡」政策引起中國不滿,特朗普「重視合作多於對抗」,「我相信兩人(習近平、特朗普)過得很愉快」。

在2001年至2009年、喬治布殊(George W.Bush)任總統時期的美國駐中國大使雷德,也稱讚特朗普做出正確決定,「他(特朗普)做法正確,特別是懂得與習近平建立個人關係,彼此了解對方,當他倆過得愉快,對全球是好事」。這名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前駐華大使又指,雖然他不支持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但歷史已證明每位總統上任後,才意識到合作重要性,中美沒有理由合不來」。

何亞非強調,中美之間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舉例說在南中國海或朝鮮半島,皆隨時引發軍事衝突;他認為,美國學術界視中國為敵人的思想過時,「當你假設我們是敵人,勢影響本國及對方政府外交政策,最終帶來悲劇」。何亞非向特朗普「建言」說,美國應加入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國策,或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放寬對華出口高科技產品,而中國亦應該開放金融服務領域予美國銀行業。

特朗普訪華之旅獲中美外交家稱讚,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法學院教授萬安黎(Annelise Riles)卻認為,特朗普訪問亞洲「反映美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下降」,具重要歷史意義。萬安黎指出,亞太區國與國之間已重新自訂區內貿易規則,「我們所看到的議程,皆由亞洲國家領導人提出,特朗普帶來的議程幾乎被完全無視」。